有清一代,漢人名臣名將不可勝數,如范文程、洪承疇之佐命開國、施瑯之收復台灣、楊遇春戡難平亂、林則徐之虎門銷煙、左宗棠之收復新疆,雖功高一世,名留青史,然皆無緣公爵之位。而曾國藩定大難,僅封侯爵。清朝二百多年歷史,漢人封公爵者寥寥無幾,五人而已。且看五人,何德何能,何等功業,而獲此殊榮。
黃梧是福建平和人,延平郡王鄭成功部將。刺殺華棟,以海澄降清,封為海澄公,率軍駐漳州,克閩安、破七城,加太子太保。又連克廈門、金門、浯嶼三島,使鄭錦逃據銅山,駐軍云霄。黃梧招降鄭錦部將周全斌等,并攻陷銅山,逼迫鄭錦走還台灣,以功晉封一等功,并可襲封十二次公爵,可謂皇恩浩蕩。然黃梧背鄭降清,獻遷界禁海之策,使沿海數十萬百姓深受其害,亦對台灣鄭氏政權以沉重打擊。其一生歷史地位備受爭議,是非功過,莫衷一是。
1674年黃梧病逝(一說遭暗殺身亡),時年57歲,謚號忠恪。
白文選
白文選是陜西吳堡人,大西張獻忠麾下前軍都督。張獻忠陣亡,白文選與孫可望、李定國率部進入云南,聯明抗清。白文選奉命進軍貴州遵義,轉戰黔、川,進據嘉定,南明永歷帝封其為鞏昌王。白文選在四川與清軍數次交鋒,兵敗逃入緬甸木邦,吳三桂率軍窮追,白文選兵敗勢窮,受其招撫,投降清廷,封承恩公,加太子少師,隸漢軍正白旗。白文選雖說叛故國,背舊君,然而崎嶇險難,至兵敗勢窮而歸順,其實情有可原。降清之后13年,安度余生。
1675年,白文選去世,終年60歲。
孫土毅
孫士毅是浙江余杭人,進士及第。從傅恒征討緬甸,以功遷云南布政使、云南巡撫,坐事遣戍。起復為翰林編修,出為廣東巡撫、兩廣總督,據守潮州,以御台灣林爽文進犯廣東。統兵出關,入安南,度重險,深入其庭,平定安南阮惠之變,封一等謀勇公,授兵部尚書、軍機大臣、兩江總督,轉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攝四川總督,征討西藏廓爾喀之時,奉命監督大軍糧草,事遂功成,授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署理四川總督。前后圍剿貴州、湖南苗民起義,湖北白蓮教起義。為官老成端謹,練達有為,一片丹心,為國效力,戰功顯著。且「能不自持、貴不自矜」。安南之役,「諸將多驕侈,而士毅獨廉」。
1796年,孫士毅卒于軍中,享年77歲。追贈公爵,謚號文靖。
陳福是陜西榆林人,祖籍江蘇,武舉出身。清兵定陜西,以武舉應募,任把總,隨軍出征,轉戰四方,鎮壓義軍,擢成都副將、署重莊總兵,授寧夏總兵,官至陜西提督。
三藩之亂時,于1675年在惠安倉猝遇變,被參將熊虎刺死。追贈三等公,謚號忠愍。
鄭克塽是福建南安人,鄭經次子,鄭成功之孫。鄭經去世,鄭克臧繼位,重臣馮錫范聯合劉國軒發動政變,立鄭克塽為延平郡王。施瑯攻克澎湖,鄭軍主將劉國軒逃回台灣,鄭克塽接受施瑯招撫,歸降清朝。鄭克塽舉家遷京師,隸漢軍正紅旗,封海澄公。1717年去世,時年48歲。
曾國藩
曾國藩是湖南湘鄉人,進士及第。奉諭組建湘軍,轉戰三江兩湖,攻陷天京,平定太平天國起義,又赴北方鎮壓捻軍起義,封一等毅勇侯,為清朝文官獲此封爵第一人。歷官兩江、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
其一生事功大于學問,論者比之明朝王守仁,殆無以過,「中興以來,一人而已。與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并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然而后世毀譽參半,其實千秋功過,自有歷史定論。
1872年,曾國藩去世,終年61歲。追贈太傅謚號文正。
圖片來自網絡!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