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的雜草中,有一種叫「鬼針草」的植物最為常見,當你從它身旁經過,衣服褲子無一幸免會被它的刺粘到,甚至扎到肉里有明顯的疼痛感,連腳下的襪子也不放過。如果你是穿的毛衣類,那簡直是太糟糕了,密密麻麻黏著你,想要全部摘下來,還得費一番功夫。
然而,就是這種讓農村人避而不及的鬼針草,卻是一種價值很高的「寶貝」,慬它的老人會在秋天將其全草采摘帶回家,曬干泡茶喝,清熱解毒。對感冒、咽喉腫痛及蛇毒均有效,還有許多意想不到的作用,鬼針草原產于我國,在民間被譽為「東方神草」。
鬼針草是一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常見于在農村荒草地。名字的來由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解釋得很清楚:
「生池畔,方莖,葉有椏,子作釵腳,著人衣如針。北人謂之鬼針」。鬼針草的種子尖細,像針一樣扎進肉里火辣刺疼。有的地方又叫它一包針、鬼骨針、針包草等與針脫不了干系的名字。
鬼針草的莖纖弱細長,與其它的圓筒莖菊類不同,莖上面有4條棱,呈紫紅色或綠色。葉片無毛較為單薄,邊緣有鋸齒、頂生小葉較大,長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3.5∽7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或近圓形。
一般8∽10月開花,花很特色,中心看上去的花蕊其實是由數個筒狀小黃花簇擁組成,而花序邊緣的5~7枚白色的舌狀花常常被人誤以為是花瓣,
實際上這是花中花,由數個小花形成的一朵「大花」,有人稱此現象稱之為「白堆黃」。
鬼針草果實呈球形狀,細小的種子頂端生長出來的三四枚芒刺,褐黑色,其上有倒刺狀剛毛,很粘人,又有「粘人草」的別名,充分體現了鬼針草的特性。據說瑞士工程師德梅斯特拉爾發明的粘合帶的靈感,就是來源于鬼針草種子,從此結構而受到的啟發。
鬼針草含有多種天然藥用成分,除了粗纖維、粗脂肪、粗蛋白、糖類、17種氨基酸、多種維生素及鎂、磷、鐵、鈣、銅、鋅、錳等營養成分,還富含黃酮類化合物和酚酞類化合物。
比如苦杏仁苷、槲皮苷、皂苷、葡萄糖苷、金絲桃苷、海生菊苷、聚炔苷、槲皮素、鼠李糖苷、木犀草素、山奈酚、奎寧酸、炔類、萜類化合物等有效成分。
上述這些成分,能預防或抑制多種細菌與病毒對人體細胞產生的傷害,提高抗炎癥的能力。如今,鬼針草已經成為了許多中藥制劑的重要原料。像腹安沖劑、馥感啉口服液、東山感冒片、勝紅清熱膠囊等中成藥均含有鬼針草成分。在日常生活中,用鬼針草泡茶飲用,可起到保健和抗病毒作用。
1、嫩葉可食用或制成茶葉
自古以來,鬼針草的嫩枝葉是一道野菜,可煲湯亦可清炒,還可以做成腌菜蒸肉食用。另外制作成茶葉風味獨特,湯色呈紅黃色,清爽微苦,芳香醇厚。
做法很簡單:春夏之際采摘嫩枝葉,晾曬至含水50%左右,再用手輕輕揉捻至有汁水滲出抖散,再用干凈的濕布蓋住發酸,最后烘培至干即可。
2、醫用治療范圍十分廣泛
在《中國藥用植物圖鑒》中,對鬼針草的作用介紹道「煎服,治痢疾,咽喉腫痛,噎膈反胃,賁門痙攣及食道擴張等癥。有解毒、止瀉、清熱功效。近用治盲腸炎。」因此以有「盲腸草」的叫法。
鬼針草乙醇浸出液在體外對革蘭氏陽性菌有抑菌作用,而花和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也有抑制作用。
鬼針草可以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如感冒、咽喉腫痛等疾病。同時可有效地清除體內毒素,抑制細菌感染,讓身體得到白細胞加強防御,起到提高免疫力的作用。此外對腸胃、高血壓、水腫等疾病都有一定療效。
《本草拾遺》記載: 「主蛇及蜘蛛咬, 杵碎敷之,也杵絞汁服」說明在古代人們就認識到了它對治療蛇與毒蟲咬傷的作用。鬼針草能夠縮小血管,減少血液滲出,減少毒素進入,從而起到止血、排毒的效果。
據一位民間中醫介紹,他在60年代,曾用鮮鬼針草、半邊蓮各250g,鮮凹葉景天125g,水煎服,加入少許食鹽,搗碎取汁濕敷患處,治療早期蝮蛇咬傷近百例患者,可取了較好效果。
不過他提醒,對中、重型病例要及時入院,須配合中藥、精制抗蝮蛇蛇毒血清針劑及對癥處理。
另外,鬼針草在畜禽生產中有很好的應用前景,可以作為飼料添加劑一方面提高產量,另一方面對預防畜禽生病有好處。目前主要應用在豬、牛、雞、兔、鹿、鵝等的飼養中,未來可應用在更多的動物飼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