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會有一個苦惱,自己放進米缸的米明明是干干凈凈的。時間一長,打開米缸的時候,總能看到一群「外來物」,就是黑乎乎、麻利地跑來跑去的小蟲子。這些外形像螞蟻一樣的小蟲子就是日夜蠶食大米谷物的米蟲。
米蟲的專業學名叫「米象」,別稱還有「谷牛」「蛘子」等。從「象」「牛」「蛘」就可以看出米蟲強悍的「大胃王」特性。然而,米堆里不會憑空產生米蟲。人們所看到的米蟲,極有可能在稻谷生長、收割時期就已經有蟲卵附著上。
農民的收割、商人的販賣僅僅是在物理上去除大米中的雜質。而米蟲的蟲卵是肉眼無法看見的,因此它們早在稻米還有脫去谷衣的時候就已經「占山為王」了。
米蟲堪稱忍者,它不需要水就可以存活,而且有稻米的地方就是米蟲的快樂天堂。并且,它們擁有強悍的繁殖能力和抵抗環境的能力。只需要幾只米蟲就可以迅速繁衍出整個米蟲家族。米蟲的壽命也很長,最長可存活2年的時間。
最恐怖的是,米蟲在低溫的時候會自動觸發體內的「假死機制」,試圖放松人類的警惕心。然而,等溫度恢復正常的時候,米蟲又會奇跡般地醒過來。繼續蛀糧、繁衍,可謂「生生不息」。
米蟲其實是廣泛存在的,在特定的情況下它們才會迅速繁衍。它們不咬人也沒有病菌,但就是格外地「煩人」。但米蟲的存在其實也起著晴雨表的作用。
比如在有谷物又潮濕悶熱的環境,最適合米蟲的生長。我們可以用逆推法的思維設想,當米蟲巨量又頻繁地在米倉出現時,也可以推論該米倉的環境和氣溫不適宜儲存。
對此,我們可以做出相應的整改,將大米儲存到更干爽、潔凈的地方。以此來保障谷物、大米的質量和營養。
答案是否定的。米蟲本身不含有致病菌,它們以啃食、破壞大米為生,其存在并不會威脅人體健康。米蟲在米缸中的生活軌跡無非是吃米、繁殖、產卵、排泄,堪稱當代「繁育專家」和「養生達人」。
當我們打開米缸看到米蟲的時候,可以通過判斷米粒被啃食的程度是否能吃。一般情況下,當米粒的完整度在80%以上的時候,說明米缸中的米蟲族群處于繁殖初期。這時候,我們只需要進行清洗和挑揀的處理即可繼續食用。
如果在大米表面看到大量的米蟲,并且米粒被啃食嚴重,完整度只剩下
30%至50%的時候,不建議食用。此時的米蟲族群處于繁殖的旺盛期,蟲卵、成蟲、排泄物堆積成山。雖然沒有什麼致病菌,但米粒基本失去了營養價值。可將這些大米清洗干凈,烹煮給家禽、家畜。
據了解,米蟲喜歡在溫度30攝氏度以下、濕度70度左右的環境中生長、繁殖。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改變貯藏大米的環境來減少米蟲的產生。比如定期給米缸消毒、暴曬,將米缸放置于陰涼干燥的地方貯存等。
只要我們遵循科學烹煮的流程,把大米中的米蟲、蟲卵、排泄物都沖洗干凈,
在進行高溫烹煮,基本不會有什麼安全隱患。
人們在和米蟲的斗爭中積累了不少的經驗,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更加先進的消滅米蟲的方法應運而生。
在物理上,可以采用清水漂洗法。米蟲本身沒有毒,只要多用清水漂洗,就可以洗干凈米堆中的成蟲及其排泄物。除此之外,還可以采用溫度消殺法。米蟲雖然頑固,但是既懼怕高溫,又懼怕低溫。
將大米沖洗干凈之后,把調配適合的水進行高溫烹煮,即可殺滅蟲卵。
另外,我們也可以將大米放進冰箱中冷凍一天一夜,再次拿出的米蟲基本都被凍死了,此時我們只需要耐心將其挑出即可。
在化學上,我們可以選擇米蟲滅除劑來防止米蟲的入侵。米蟲天生好動,除了米缸之外,它還會廣泛地出現在潮濕的墻壁縫隙、木頭柜子、陰暗的邊邊角角中,進而侵害其他物品。我們可以根據米蟲的生存特性,針對性地對上述地方噴灑消毒劑,防止米蟲的繁衍。
奇怪的是,對中國老百姓糧食產生如此重大威脅的米蟲居然是「舶來品」。米蟲原產自印度、馬來西亞,印度和馬來西亞都屬于低緯度地區,光照強烈,盛產水稻、谷物。所以它們沿襲了老家的基因,不僅喜歡潮濕悶熱的環境,還尤其喜歡谷物、干糧。
米蟲大隊遷徙到中國之后,長期「盤踞」于中國南方的廣大地區,深入千家萬戶探糧、啃糧。并且,米蟲走到哪里,都不忘繁殖大業。米蟲的一生需要經過卵、幼蟲、蛹、成蟲等四個關鍵時期。并且,在其中的每一個時期,想要滅除它們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蟲卵肉眼看不見更加摸不著,幼蟲又能輕易地深入大米內部掏空營養,蛹有堅固的保護套,成蟲善用「假死」招數,人類經常對這些小小的生物束手無策。只能一邊滅除米蟲,一邊宣傳其害,避免人類的糧食和財產受損。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米蟲的入侵范圍已經延展到了名貴的天麻上。正宗的天麻數量稀少、價格高昂,米蟲的大量入侵使天麻失去了原有的價值,還造成了人類的經濟損失。
米蟲是公認的害蟲之一,其廣泛存在嚴重威脅了我國糧食儲存的安全。
但一般情況下,米缸里的米蟲不會致病,通過重復漂洗、高溫烹煮的過程就可以有效把米蟲去除。因此,對于米里產蟲的現象,不必過于擔憂。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改善貯藏大米的環境、用大火煮成熟飯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