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里我最佩服的是盛老太太這樣大仁大義,風光霽月的女子,她為盛家所做出的每一個重大決定,都令我震撼和欣賞,她做過的事,以及說過的話,我都做了筆記。她的一生,在做人和做事上是成功的。但在婚姻的選擇上,是失敗的,尤其是在二十歲那年,她放棄的那個男人,連盛長柏都替她遺憾不已。
盛老太太出身于金陵勇毅侯徐府,是勇毅侯夫婦的獨女,勇毅侯驍勇善戰,替朝廷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將勇毅侯府拔高到鼎盛時期。盛老太太一出生,就是眾星捧月般的存在。老侯爺就這一個閨女,當然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據房媽媽形容,當年盛老太太在侯府的時候,「有自己獨立的院子不說,身邊有管事的媽媽三個,一等丫鬟五個,二等丫鬟八個,三等丫鬟八個,還有五六個跑腿使喚的小幺兒,其針線漿洗灑掃的使喚婆子若干,共計大約三十多個」
三十多個仆人伺候一個小姐,這待遇跟公主也差不了多少了。
盛老太太曾經還被太后接在宮中教養過,她的品性和為人在京城的名門淑女中,也是數一數二的,她跟靜安皇后還是閨蜜。她雖然被嬌養著長大,但并不是那種蜜罐子長大,毫無頭腦的人。通過后面她在盛家的一系列表現,可以看出,她是一個見多識廣,博學多才的女子,估計當時,她的父母是將她往世家婦的標準來培養的。
大概是閨閣的日子太過順風順水了,又或者是被父母保護的太好了,盛老太太養成了高傲且不下無塵的性子。自小和權貴圈子里的人打交道,盛老太太很是瞧不起那類靠萌襲的公孫公子,她瞧多了那些有爵之家男人的貪花好色,并深惡痛絕。卻很欣賞那些靠自己本事考上科舉的學子。
大概是因為這個原因,在一次簪花宴上,新鮮出爐的探花郎盛老太爺,吟了一首詩,盛老太太當時也在場,聽到后,就將目光投到了探花郎的身上,只這一眼,盛老太太就對探花郎一見傾心。
風度翩翩瀟灑倜儻的探花郎出身宥陽一個商賈之家,除了「探花郎」這一頭銜,在官場沒有任何助力,在勇毅侯夫婦看來,盛家就是窮門小戶,實在是配不上愛女。可盛老太太那時候執拗極了,誰也勸不動,非要嫁給探花郎。
盛老太太最喜歡的一首詩就是《柏舟》大意是,一個女子愛上了一個少年郎,她的父母不同意,她卻決定要誓死和父母抗爭到底。當時的盛老太太一心認定了探花郎,《柏舟》就足以表明她的決絕。勇毅侯夫婦拗不過女兒,只能為盛老太太置辦豐厚的嫁妝,忍著怒氣,將她嫁入盛家。
原著中,明蘭是這樣形容盛老太太的:「從很久前她就從盛老太太平靜如死水般的表面下感覺到一股隱隱熾熱強烈的情感,她是個愛也激烈恨也激烈的驕傲女子,這種決然的極致往往容易傷害別人,更容易傷害自己」。
盛老太太是奔著愛情嫁到盛家的,可探花郎并不是一個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人,新婚后不久,探花郎就領了一個美妾回家,還羞羞答答地跟她解釋,這個妾室是上峰所贈的,他沒有辦法推辭,希望盛老太太能賢惠地照顧好這個妾室。
這樣的婚姻和丈夫不是盛老太太想要的,于是沒過多久,外面就傳出,盛老太太是個厲害的,攔著夫婿不準納妾,還在盛家整日要打要殺的鬧騰。實際上高傲烈性的盛老太太并未對探花郎的那些妾室通房下手,她的教養讓她不屑,她只是一昧的和探花郎爭執,兩人婚后不過幾年,就愛淡情馳,關系變得很差。
探花郎在和盛老太太關系變差后,喜歡了一個外表楚楚可憐的女人,為這個女人寵妾滅妻,盛老太太又是一個目下無塵的性子,不屑跟妾室斗,只和探花郎鬧,一時疏忽,自己親生的兒子,被那個楚楚可憐的女人給害死了,導致她和探花郎最終反目成仇,而探花郎沒過多久,就因為一場風寒去世了。
愛情、婚姻、丈夫、兒子都在短短的時間里,全部離她而去了,這對驕傲的勇毅侯小姐來說,太過殘忍了。在這之前,她從未受過挫折和磨難,這樣的打擊她壓根沒辦法承受。那一年她才剛二十出頭,風華正茂。
勇毅侯夫婦當時還健在,得知消息后,替女兒感到難過。老侯爺夫婦不忍心自小捧著手心的女兒年紀輕輕就守寡,于是四處打聽,特意避開了京城和金陵這兩個地方,還按照盛老太太的喜好,為她尋了一個各方面都勝過探花郎的男人。
這個男人出身于松江世族唐家,名叫唐安年,兩榜進士,時任閩浙巡撫,他也剛剛甫寡,元妻只留下兩個嫡女,家里就一個庶子。論家世,唐安年出身于有錢有勢的松江世家,配勇毅侯嫡女,是不差的。盛老太太瞧不上那些靠祖宗的公子哥,剛好唐安年是靠自己的本事考中進士的,各方面條件都很符合盛老太太的要求。
原著中沒有描述唐安年的樣貌,但據我所知,三代為門,五代為閥,七代為家,九代為族,十二代才叫世家,唐家至少經過十二代的基因改良,唐安年的容貌就算是比不上探花郎,也差不了多少,況且勇毅侯夫婦知道女兒的喜好,不可能找容貌差的。
勇毅侯夫婦和唐家說好后,就親自上京城苦口婆心地勸盛老太太改嫁,不止如此,老侯爺夫婦那時候還發動了徐家上下,輪番來勸說盛老太太,老侯爺夫婦無非可憐女兒年紀輕輕就接二連三遭遇劫難,又擔心他們夫婦倆走后,留女兒一人在世間孤苦伶仃,想著讓盛老太太再嫁,再生一個自己的骨血,有了期盼,時間就不難熬了,
原著沒有直接明說,盛老太太為何拒絕了唐安年這樣一個良配,但根據原著的只言片語,我推測,盛老太太當時腦子還是轉不過彎來,探花郎雖然傷了她的心,她還對探花郎念念不忘,加上探花郎和她陰陽兩隔,人死如燈滅,探花郎死后,在盛老太太心中,只剩下了好。盛老太太想全了和探花郎的一場情誼,想要為探花郎守節。
再者,探花郎還留下了一個庶子,盛老太太雖是「姜桂」之性,但卻是個菩薩心腸的人,她可能擔心她再嫁后,盛紘生母身份卑微,教養不好盛紘,到時候盛家二房的門楣可就塌了。盛老太太希望探花郎后繼有人,香火不斷。
大約出于這樣的考慮,盛老太太拒絕了老父老母,勇毅侯夫婦滿懷期待從金陵出發,又帶著兩行苦淚而歸,多年后,盛長柏在提起這件事情的時候,替盛老太太惋惜至極,就連盛長柏也認為,盛老太太錯過了一段很好的姻緣。
拒絕了再嫁后,盛老太太將盛紘記在了名下,之后鎖了京城的宅院,帶著盛紘回了金陵宅子,拿出自己的嫁妝為盛紘延請名師指點。不久又遇到盛紘的黑心三叔來跟盛紘爭奪家產,盛老太太和小叔子結結實實地打了一場官司,損失了不少銀錢,才為盛紘護住家產。
盛老太太出錢出力,一路將盛紘培養成才,為了給盛紘找一個得力的岳家,不惜得罪娘家勇毅侯府,拒絕了娘家想要將女孩嫁給盛紘的要求,為此還和娘家斷絕了關系。最終為盛紘找了一個高門女子為妻。
華蘭出世后,兒媳王氏忙不過來,就讓她幫忙養,她養了一段時間,王氏又舍不得,將華蘭從她身邊帶走了。之后她因為心善,收養了林噙霜,不想林噙霜竟然變成了蛇,她成了農夫,林噙霜私底下和盛紘勾搭上,她成了兒媳眼中有心計的婆婆,盛紘為了納林噙霜進門,不惜以置外室威脅她。
最終她咬著牙,壓著兒媳王氏,喝了林噙霜敬的茶,可因為這將兒媳給得罪了個徹底,那時候她是真的涼了心,也為了躲避林噙霜,另開辟了院子和爐灶,活得一點人氣也沒有,像是在掰著手指頭等死。
後來孔嬤嬤來盛府,簡直不敢相信,記憶中驕傲又自信的勇毅侯小姐變成了一個死氣沉沉的老嫗。夜晚私話的時候,孔嬤嬤提起了唐安年,孔嬤嬤說:「你當時要錢有錢,年紀還輕,勇毅老侯爺和夫人都健在,再嫁也不是難事,縱然金陵和京城不好待了,天高海闊找個遠處去過日子就是了,男人一嫁,兒子一生,自己過小日子,豈不美哉!你偏要給你那沒良心的守節......」。孔嬤嬤很是罵了盛老太太一頓,可盛老太太不愿意提起過往,可能是過往都是傷,也有可能是她不認可孔嬤嬤的話,總之將話題給岔開了。
直到華蘭出嫁當日,也許是觸景傷情,盛老太太讓小明蘭給她背一首婚嫁的詩來聽聽,明蘭選了《桃夭》,大概意思是,祝愿出嫁的女子,早生貴子,子嗣興旺,夫妻和睦,生活如桃花般燦爛。
盛老太太聽后,估計是回想起了她年少時候和探花郎的那段婚姻,陡然感嘆,一個女子的一生,要如明艷的桃花一樣開著,順利地結出果實,這才算是成功的一生。
明蘭迷迷糊糊地表示,桃樹要是結不出果實,那是土不好,換個土好的地方,重新種,不就好了。
盛老太太聽了明蘭的話,不禁愕然,想了想又莞爾,是呀,當年要是她能聽從父母的話,換個土,說不定也能像《桃夭》里面的姑娘一樣,再度開出明艷的桃花,結出屬于自己的桃樹,可時光流逝,往日之日不可追,唐安年早已嬌妻在懷,兒孫滿堂了,她也垂垂老矣。
盛老太太第二次回宥陽的時候,曾這樣叮囑明蘭:「我自小脾氣執拗,仗著父母寵愛,橫沖直撞,頭破血流了也不知回頭,現在想來,還不如小時候受些挫折好」
時光對盛老太太最殘忍的地方在于,她固執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了大半生,可到頭來,接連發生的事情讓她一點一點地認清,她當初選擇的每一步都是錯的,可當她幡然悔悟的時候,勇毅侯夫婦早已不再,唐安年也另娶她人,只有她帶著遺憾和悔恨,裹挾著滿身凄苦,繼續往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