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點右上方的「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還能及時閱讀最新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楊開慧,她是毛主席筆下的「驕楊」,是面對近在咫尺的釋放令,仍舊選擇堅定赴死的巾幗英雄。
她的人生雖然只有短短29年,卻足以令所有人銘記。
1930年,當一聲槍響之后,上蒼珍視這個有大志向的女子,沒讓槍決將她帶走,可隨后發生的一件事,卻徹底奪走了她的生命。
如此殘忍的行為,包括毛主席在內的所有同志,卻是在40年后才知曉其中真相。
女性,向來給人以柔弱之感,在封建時更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無才便是德,少有成大事者。
可隨著時代的變化,這樣的固有印象也逐漸被打破。
在20世紀初,湖南小城板倉,更是迎來了第一批女學生,楊開慧便是其中之一。
那時的人們,多為生計困擾,連孩子也不例外,好在楊開慧的父親楊昌濟是知識分子,知曉讀書學習的重要,堅持送女兒去學習,才有了後來的楊開慧。
年少的楊開慧還拉著母親一起學習,成了學校里獨特的風景線,一時被傳為佳話。
1913年,等到楊昌濟從國外留學回來,當起了一眾年輕人的思想導師后,當學生們來家里與父親研究學問,楊開慧就在邊上聽著、看著。
在他們的影響下,聰穎的楊開慧擁有了新潮的思想,并開始往革命道路前進,也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更是在1920年,與常來家里做客的毛主席,結為了相知相愛的伴侶。
彼時19歲的楊開慧不只是毛主席的夫人,更是毛主席口中最好的秘書。
她是毛主席開展一系列革命工作,最得力的戰友,湖南,上海,廣州等多地,都留下了她的足跡。
她在學生之間組織反帝反封建的活動,積極倡導女性參與其中,致力于婦女解放運動。
楊開慧的所作所為,在當時的女學生中產生了很大影響,助推了很多女性走上革命道路。
她陪著毛主席一起,從一個有志青年成長為,為祖國和人民謀出路的共產主義戰士,而她自己也在1921年,成為最早的女共產黨員之一。
在那樣一個動蕩的年代,楊開慧把她的青春韶華,都付出給了毛主席和革命事業。
即便是之后有了孩子,身為母親的她不只將孩子們照顧得很好,更是沒有耽誤任何黨政工作。
然而一切革命之花,縱使開得燦爛,也終會迎來蜜蜂的覬覦。
1927年,我黨革命大環境相當緊張,為保安全,楊開慧帶著孩子們躲避在老家板倉。
此時為了避開敵人導致與上級失聯的楊開慧,并沒有一味隱藏等待,而是憑借自身能力,為黨組織拓展更多的民間力量,組織了多次武裝斗爭。
不料駐守在湖南的軍閥何鍵,是一個睚眥必報的人,1930年當毛主席帶領的紅軍,屢屢讓湖南軍閥吃癟時。
何鍵秉持著打不過毛主席,便把對毛主席的記恨,轉嫁在了楊開慧身上的無恥心思,下令勢要抓到楊開慧,還公開懸賞一千大洋。
楊開慧在板倉已經是危機四伏了,但她仍舊沒有放棄革命。
好在群眾是善良的,他們多次在敵人眼皮子底下保護了楊開慧,還特意放出假消息,說楊開慧已死,試圖蒙騙住何鍵。
但何鍵愣是不上當,派爪牙地毯式在板倉搜索楊開慧。
以至于到了10月,當楊開慧回家看望兒子們的時候,不幸被敵人發現,連帶著保姆和毛岸英一起被何鍵的人關到了監獄。
何鍵之所以搞出如此大的陣仗,抓捕楊開慧,一方面是對楊開慧的痛恨,一方面是有用毛主席的家人來要挾他現身之意,更是想逼迫紅軍讓步。
此時的何鍵早已不如往日威風,不說潰不成軍,人手也已是折損過半,加上遠在南京的蔣介石也是對他的敗績多有意見,因此抓住楊開慧是他最后的掙扎。
為了從楊開慧口中得知自己想要的消息,何鍵派手下對楊開慧用刑。
從毛主席的所在,到毛、朱行軍的計劃,再到更多我黨的機密,何建統統想從楊開慧的嘴里撬出話來。
可楊開慧對此,沒吐露一個字,木棍打鞭子抽,那些旁人都不敢直視的狠辣刑罰,楊開慧就硬生生地受著。
直至體無完膚,奄奄一息,可她卻說:區區死亡怎能嚇到她。
何鍵見硬的不行就來軟的,他給了楊開慧釋放令,條件是讓她簽下與毛主席脫離關系的文書。
企圖用這一招動搖我黨的信仰,瓦解更多同志的革命決心。
楊開慧只是掃了一眼,嘲諷地冷笑一聲,對于何鍵的提議無一絲動搖。哪怕明知不簽字等待她的便是槍決。
何鍵身處高位這麼多年,何時見過有人如此不將他放在眼里,當即下令將楊開慧處死。
外界本就對他抓捕楊開慧表示譴責,為了避免夜長夢多,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被押往識字嶺執行槍決。
隨著識字嶺上槍聲響起,滿身傷痕仍面容堅定的楊開慧倒了下去。
可是這一槍并沒有真正奪走她的生命,她還一息尚存,血泊中的楊開慧或是不甘,或是求生的本能,在地上摳出了深深的印記。
可她最終還是死了,悄無聲息地死在了識字嶺,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楊開慧滿心想的還都是「愿潤之革命成功」。
1931年初,毛主席才得知楊開慧的死訊,也知曉了楊開慧在與他分別的這段時間所做的貢獻。
他懷著無比沉重的心情給楊開慧的母親寫了一封信,信中說:開慧之死,百身莫贖。
楊開慧能成為何鍵的眼中釘,終歸是因為她毛家人的身份,這怎能不叫毛主席傷懷呢。
可就算再恨,再惋惜,斯人已逝,生者還得朝前看,不管是毛主席,還是毛岸英,都帶著楊開慧未完成的遺志一直前行著。
接下來的幾十年,毛主席從未忘記楊開慧,還在1957年作詞一首緬懷楊開慧和戰友柳直荀,詞中首句中的「驕楊」指的便是楊開慧。
是驕傲的「驕」不是嬌弱的「嬌」,可見毛主席對楊開慧的犧牲,不只有悲傷,更多的是敬意。
原以為故人只會時常出現在回憶中了,可卻在多年后,毛主席卻得知了一個幾十年前的真相,當初楊開慧并沒死。
1930年楊開慧的犧牲,在黨內引起了很大的震動,不論相熟與否,都對她充滿了敬意,她活在了不少人的心中。
也因此在大多數人的心中,楊開慧的形象是高大的,很多人以楊開慧為榜樣。
可有一人不同,在他的心中,從那聲響徹在識字嶺上空的槍響過后,再想到楊開慧,他總是冷汗涔涔。
這個人就是當時對楊開慧執行槍決的姚楚忠。
作為何鍵的忠實追隨者,1949年春姚楚忠在何鍵徹底失勢逃往中國香港之時,并沒有被帶上。
成為棄子的他,只能選擇隱姓埋名躲在大陸,且時時都怕被我黨人員發現。
認識他的人以為他是因為自己國軍身份,才如此躲躲閃閃,可只有姚楚忠自己知道,他怕的是自己是殺害楊開慧的真正兇手,這個身份被發現。
每到午夜夢回時,他都想起,其實當年楊開慧被槍決后并沒有死,還有微弱的氣息。
但來行刑的人并沒有注意到,開完槍就駕車離去了,根本沒再多看楊開慧的「尸身」一眼。
就在他們回去凳子還沒坐熱乎之時,手下便有人來報,楊開慧還有氣。
這件事在這群人看來甚是驚悚,槍決卻沒死,這怎麼向何鍵交代,只能再回刑場去執行命令。
這個任務便派到了姚楚忠的頭上,他回到刑場,沒有半絲憐惜地補了一槍,這才奪走了楊開慧的生命。
這件事的知情人要麼遁逃,要麼亡故,只剩他了。
之后姚楚忠為了保命,曾經頗有權勢的人只能生活在鄉下,就怕碰見「老相識」。
可神經崩久了,總有松懈的一天,1970年,姚楚忠的身份還是被發現了,但對待他這種曾經的敵人,黨組織選擇寬恕,姚楚忠被送去農場接受改造。
改造期間,姚楚忠的思想漸漸發生了轉變,對于自己曾做過的那些惡事,心里多了些愧疚。
楊開慧的事更是成了壓在他心中的一塊巨石。
當年關于楊開慧的消息,只是傳出被處決,但內情究竟是怎樣的只有國民黨少數幾人知道,毛主席都不知曉。
姚楚忠選擇將這件秘事講出來,開始他的一面之詞有許多人不敢相信,最后還是經過一番查證,證實姚楚忠所言非虛。
此時人們才知道楊開慧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折磨。
作為殺害楊開慧的兇手,姚楚忠就算已經有了悔意,可是殺人償命欠債還錢,這無可厚非,姚楚忠茍活于世四十余年,已經足夠了。
1974年,姚楚忠的生命在一聲槍響中終結,其實在他選擇將事實講出來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注定了結局,他自己也是知曉的,但依舊選擇了坦誠。
可姚楚忠再如何坦誠與愧疚,楊開慧也已經回不來了,那樣一個巾幗英雄就那樣殞命了。
其實,在為革命奔走戰斗的那些年,如楊開慧一樣,哪怕赴死也絕不背叛黨和人民的同志還有不少。
其中不乏楊開慧一般的年輕女子,他們有的人甚至連名字都沒留下,好在黨和人民沒有將他們遺忘,他們的遺志在億萬人的努力下也早已達成。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