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現代社會,似乎沒有什麼刀能夠做到「削鐵如泥」了,這是為什麼呢?如果知曉了最后的答案的話,肯定會覺得非常得出乎意料。
社會在發展,科技在進步。按理來說,現代刀的制作工藝應該更精細,成品刀應該是更為鋒利才對。可事實卻是,現代刀的根本做不到「削鐵如泥」。主要是由于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是因為制刀所用的原材料不盡相同。
通常來講,古代刀會有兩種主要的材料,鋼和鐵,這鋼實際上也是從熟鐵中衍生而出的產物。
所謂的熟鐵,指的是含碳量低于0.04%的鐵,相較于含碳量高于2%的是生鐵來說更為柔軟,所以它的延展性更好,能夠在不折斷的前提下制作成形態各異的刀具。
那麼,鋼呢?鋼是含碳量介于生鐵和熟鐵之間的鐵,所以鋼有著生鐵的堅硬,又有著熟鐵的柔韌。
因此,在古人發現了鋼這種材質后,就盡可能地都用它來制作刀具了,古代的百煉鋼也因此應運而生。百煉鋼指的是一種鍛造鋼的工藝,顧名思義,這種鋼是經過千錘百煉而成的。
殺傷力極強的唐刀就是用百煉鋼制成的,這種刀也被稱作是古代的冷兵器中的巔峰之作。唐朝軍隊的戰斗力之所以如此強悍,能夠東征倭寇,西侵阿拉伯,與唐刀是有著密切關聯的。
據記載公元751年,唐軍將士在與阿拉伯人的一戰中使用了陌刀,這是一種雙面刀刃的長柄唐刀,在唐太宗之后就廣泛運用于軍事作戰中。
盡管這一戰唐朝敗了,但史書有載,陌刀軍揮向之處,阿拉伯軍人馬俱碎,這鋒利的陌刀讓阿拉伯軍為之震顫不已!
然而現在的刀具大多是由不銹鋼制作而成的,雖然同樣的鋼,但不銹鋼的鋒利和堅硬程度,肯定是不如經過了千百次捶打的百煉鋼,因此也就自然達不到削鐵如泥的程度。
此外,現代人還會用陶瓷等材質制刀。雖說陶瓷刀會比尋常的不銹鋼刀要來到鋒利些,但這種刀具卻缺乏韌性,一旦受到外力的強硬撞擊,很可能就會損壞刀身。
第二,古人和現代的人制作刀具的目的也是不同的。
古代那些能稱得上削鐵如泥的刀,大多是用來殺人的,比如說在軍隊作戰時使用,或者說劊子手在斬殺犯人時使用。但現代的刀是用來切菜切肉的,根本不需要一把能削鐵如泥的刀。
而且,在現代社會也很少會有工匠會對千錘百煉地去制造出一把刀,就算造出來了,它的實用價值也不大。
那麼,寶刀是如何才能做到削鐵如泥的呢?最基本的條件是要這種刀具能夠比鐵的硬度更高,不然的話,會被鐵給折斷。
此外,這種刀還得有一定的韌性,如果只有硬度的話,那麼在撞擊到其他硬物的時候,刀上可能就會出現豁口。如果不能保證寶刀的安然無恙,就算是砍斷了鐵,也不能稱得上是削鐵如泥。
但是這里也會出現一個問題,古代人冶煉制作的寶刀真的能夠削鐵如泥嗎?還是說這只是史料典籍中的一種夸張的說法。
在《水滸傳》中有過這樣的一段情節,青面獸楊志在淪落街頭賣刀的時候,他所賣的刀就能夠砍銅剁鐵,而且刀口還不會有任何的損壞。可這《水滸傳》也不過是古人所編撰而出的一本小說,并非真實發生過的歷史。
試想一下,古時候所用的刀具,就算是鋒利無比的唐刀,它的原材料還是鐵。只不過是在工匠更為精密地打磨過后的產品。因此,在與鐵進行對抗的時候,不一定能夠真正做到「削鐵如泥」。
那可能有小伙伴會問,史書記載,漢朝軍隊在與匈奴人進行決戰的時候,常常能將匈奴士兵的武器給砍斷,這不就是證明了「削鐵如泥」嗎?
但實際上這份史料也是不足以證明古代的寶刀能鋒利到這種程度的,這是因為匈奴這個民族本身就不會冶煉鋼鐵,他們的冶煉技術是偷學漢人的。所以,匈奴所制造出來的刀具才不敵漢人寶刀。
由于古代是冷兵器作戰時代,如果一方的士兵武器使用了更為精密度更高的鐵制作而成的話,這方士兵在作戰中就能擊毀對手的武器。如此一來,就有了這削鐵如泥的說法了。
那麼,現代的刀為何也不能達到這削鐵如泥的程度呢?這是因為當今社會制作刀具通常不是人為冶煉了,而是通過機器鍛造而成。
此外,現代刀在一開始就不是出于切鐵的目的而生產的,制造刀具的企業也自然不會將刀的這個作用考量進去。如果沒有在市面上沒有銷售價值的話,工廠也就不會去研發制造了。
就算是現代人研發出了削鐵如泥的刀又能怎麼樣,現代社會可是和平社會,并不像古代社會那樣會出現打打殺殺的情況,所以這種功能是根本沒有意義的。
所以,不管是現代的刀具還是古代的寶刀,幾乎都不可能具備削鐵的能力。古人之所以會在文獻中這樣描寫刀具,很可能是因為當時社會的冶煉技術高超,要比對手的武器更為精良。
在打斗的過程中,這些寶刀才有幾率將對方的砍斷,于是他們就將這種情況認為是自己已經制造出了能夠「削鐵」的刀具!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