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先生今年48歲,3年前的體檢中被發現腸道內有多個息肉,其中最大的直徑約有6mm,當時因為清腸藥的原因,所以沒有切除。腸鏡檢查后,醫生叮囑他后期要再約時間進行切除并定期隨訪復查,避免息肉演變成癌。
事后,由于身體沒出現不適,吳先生并沒有把醫生的話太當回事,一次也沒有去醫院復查。直到上個月,他的兄弟被查出罹患腸癌,這才讓他想起自己患有腸息肉這事。去醫院復查發現自己腸道內的息肉已經演變成癌了,好在病程還處于早期,經過手術治療很快就康復出院了。
息肉是指黏膜表面多出來的贅生物,也就是「肉疙瘩」,腸道上的贅生物則被稱之為腸息肉。
火箭軍特色醫學中心結直腸肛門外科主任醫師趙克
表示,息肉可分為腺瘤性、化生性、炎癥性、錯構瘤性等,其中腺瘤性息肉是危險程度最高的,多為癌前病變,一旦發現要及時進干預切除。
臨床上,約有80%以上的腸癌是由惡性息肉演變而來,從息肉演變成腸癌只有四步之遠:小息肉——大息肉——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癌,這一過程需要5~10年左右,這期間只需要把息肉切除即可避免演變為腸癌。
廣東省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陳魯原表示,多數腸息肉來臨前并沒有明顯癥狀,部分病人可能會出現腹痛、腹瀉和便血等癥狀。
除了腸息肉以外,日常生活中高脂肪、高蛋白和低纖維的飲食習慣、遺傳因素等也是大腸癌的高危因素。
早期癌癥和晚期癌癥在治愈率上有明顯區別,以腸癌為例,早期治愈率可達到90%以上,大部分患者可實現臨床治愈。而晚期腸癌的5年生存率僅有12%,治療過程中所需的費用也會更高。
上海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腫瘤醫學部李進教授提醒,如果出現兩痛、三多的癥狀,就要提高警惕了。
兩痛包括腹部疼痛、肛門處疼痛,前者多是由于病灶堵塞了腸道誘發腸梗阻引起,可表現為中下腹部腹脹、腹脹,隨著病程發展癥狀會越來越嚴重;肛周處出現疼痛多是因為病灶距離腸道末端較近,導致肛門出現墜脹、疼痛感。
三多包括排便次數增多,腹瀉/便秘交替出現,糞便變細/扁等;放屁次數增多,且伴有明顯的惡臭味;以及便血次數增多,血液多會附著在糞便內部,部分患者的糞便會發黑。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結直腸外科首席專家蘭平教授建議,普通人群建議在45歲以后進行腸鏡檢查。但一些高危人群,如40歲以上且身上有排便異常等不適癥狀、家族內有癌癥病史、有有遺傳性大腸癌病史、大腸腺瘤治療后人群等,則要盡早進行定期腸鏡篩查。
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表示,消化系統是人體腫瘤高發的部位,約有60%的實體瘤發生在此處。隨著生活條件變好,腸癌的發病人群越來越年輕化,由原先的60歲下降到如今的45歲左右。
因此,不想被腸癌盯上,4個壞習慣最好要盡早改掉。
1、久坐不動
長期久坐不動會導致胃腸道蠕動下降、消化液分泌減少,容易引起消化不良、便秘發生,糞便內的一些有害物質會在腸道內長時間停留,時間長了會增加腸癌的發生風險。
2、經常憋便
一些人由于種種原因,日常特別喜歡憋便,長期憋便會導致糞便在腸道內停留過久,且糞便內的水分會被腸道重新吸收,容易引起糞便干結、便秘發生。一些有害物質也可能被腸道吸收,增加腸道病變的幾率。
3、飲食油膩
飲食過于油膩,攝入大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會導致胃腸道蠕動速度變慢,增加便秘的發生風險。且這些食物進入體內后會增加膽汁酸分泌,會給腸道黏膜帶來不良刺激,增加癌變的風險。
4、腰圍變大
腹部肥胖的人,身體會出現慢性炎癥反應,這種反應可能會誘發癌癥的發生。有研究發現,腰圍每增加10cm,腸癌的風險就會增加2%。
腸癌其實是一個惰性程度較高的癌癥,只需要進行一次腸鏡檢查,就可以保自己5~10年不患腸癌。
對于45歲以上的人群來說,一定一定要定期進行腸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