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雄風是台灣的八大景之一,也是我見過的中國最雄渾壯美的峽谷景觀。太魯閣在當地原住民的語言里是「桶」的意思。這里懸崖陡峭,大理石峽谷雄偉險峻,崖壁上硬鑿出來的步道鬼斧神工。
太魯閣的兩岸都是大理石巖,由于巖層比較松脆,這里的水夾雜著石粉而呈現灰色。
這是太魯閣入峽后的第一景「長春祠」,是為紀念建設中橫公路而捐軀的141位工作人員而建立的。
中橫公路東起花蓮縣太魯閣,西至台中縣,全長近300公里,將台灣的東岸與西岸連接在一起。
當年動用一萬多人,歷時3年9個月的時間建設而成。太魯閣這一帶的地質結構特別不穩定,看著公路穿崖而過,當年建設者們的付出與艱險可想而知。
長春祠下的瀑布長流不息,形成「長春飛瀑」這一勝景。
懸崖上刻著的四個大字「長春聽濤」
橫跨峽谷的長春橋
峽谷觀景台
車子在進入「九曲洞」的門口停車,所有人必須下車,帶上安全帽才可以穿洞而過。由于太魯閣地區的地質結構很不穩定,時有落石傷人,因此為安全起見,景區為游客提供了安全帽。台灣導游再三強調從下車的那一刻起,必須全程帶著安全帽,直到上車前方可取下。
游客步行穿洞而過,大巴則繼續往前開,在前面等大家。
一靠近洞口,可見巖壁上不停地冒水,地上一片濕漉漉的。
進入隧洞,里面巖壁猙獰裸露,一個洞接一個洞,猶如九曲回腸,稱為「九曲洞」。這里是中部橫貫公路的一大奇觀。
從懸崖望下去,兩岸峽谷陡峭,溪流穿峽而過。
崖壁的自然缺口成了觀景窗
看到這樣的隧洞穹頂,巖石如此松脆,難怪必須帶上安全帽。
全程不時可見掉落在地上的碎石
這條步道是一斧一錘硬鑿出來的,每前進一步都是用血汗換來的。
恐高的人站在這里會手心出汗
這里由于常年流水侵蝕石灰巖巖層,形成許多小洞穴,燕子在此筑巢,形成」百燕鳴谷」的奇景,因此稱為「燕子口」。
斗著膽子靠近崖壁,可以清晰地看見大理石的紋路。
探出身子拍一張峽谷、溪流與步道的照片
這一段的水全部是灰色的。可以想象一旦下大雨,這里的溪水肯定非常湍急。
這些大理石洞穴很有特色,是溪流長時間沖刷的結果。
那天運氣特別好,沒有下雨,陽光明媚的,我們才得以順利地游覽太魯閣,領略了險峻雄偉的峽谷風光,以及這凝聚著人類智慧和勇氣的中橫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