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說:我五十歲以后,才知道了做人的味道。
一個女人的一生,被賦予了許許多多的責任。能讓一個女孩從天真爛漫到能感知世間百態,只需要結一次婚、生一次孩子。
婚姻之于女人,嫁對了是安全感與幸福,嫁錯了人,則是無盡的煎熬與折磨。
它像是一場賭博,隨時都有「滿盤皆輸」的風險。
因為即使我們當初找對了人,在時間的蹉跎下,婚姻也可能會變質。婚姻中的「七年之癢」便是這個道理。
心理學中的「幸福遞減定律」對婚姻中這個現象做出了闡釋。它指人們從某一物品中所獲得的滿足會因其增多而減少。
正是在這個定律的作用下,婚姻相處的愈久,對伴侶的期望值就愈匱乏和不滿。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女人過了五十歲,反而開始遠離老公。這既和付出與回饋不成正比有關,也和女人終于懂得愛自己緊密連結。
有人說,女人到了五十歲,也是一段新的人生的開始。
30歲的時候,初為人妻、人母,婚姻的新鮮,孩子的誕生,讓生活充實而忙碌;40歲的時候,孩子的叛逆、丈夫的不解,生活雞飛狗跳硬撐著度過。
到了50歲,越過妻子和母親的角色,終于可以把時間和精力放在自己身上。
不再對生活「委曲求全」,不再因家庭而犧牲自己,而是好好的為自己活一次。
最近電視劇《驕陽伴我》中,羅美娟和盛向前因裙子而爭吵的一個片段,引起了許多人至中年的女性的共鳴。

其實「3000塊錢的裙子」只是一個導火索,其中根本性的原因是在家庭婚姻中積壓已久的委屈與不滿。
「二手的房子,打折的蔬菜,緊衣縮食的生活」,其實都不是重點。真正讓她崩潰的是自己的付出得不到丈夫和孩子的關心和體諒。
反而被視為「理所應當」。
在這背后是一個女人為家庭和愛所藏匿的妥協、容忍以及默默付出。
婚姻之于女人,讓人欣賞和羨慕的從來不是為愛隱忍、妥協,而是在婚姻中找回真的自己。

女人過了50歲,開始遠離老公,逃不開以下幾個原因。
心理學家卡倫·霍妮在《婚姻心理學》一書中寫道:在婚姻中,付出與回報并不總是天平的兩端。
在婚姻中尋求絕對的公平是不現實的,婚姻與家庭的經營總要有人付出多一點來彌補缺失。
但有研究發現,雖然有些女人在婚姻里付出更多,但依然感覺到幸福。
這其中平衡的關鍵,是因為在婚姻中女人更追求的是「心理層面的公平」。
當她在婚姻中的付出能夠獲得家人的正向的反饋,獲得精神層面的滿足,她很愿意繼續付出,為家人分擔。
但就如上文,由于丈夫盛向前在長久的婚姻生活相處中,習慣了羅美娟在家庭中的犧牲和付出。
并將其視為妻子這個角色的「理所應當」,這使他看不到妻子多年的隱忍和委屈,也使原本同心同力的夫妻產生嫌隙。
女人過了50歲,開始遠離老公,是付出而不被珍惜,連關心和體貼都很吝嗇,也只能讓關系愈來愈遠。

王爾德說:愛自己是終身浪漫的開始。
與其冒著希望落空的風險,等待別人來愛你,不讓首先愛自己。
網上有一個很火的話題叫:「婚姻給女人究竟帶來了什麼?」
有一個網友這樣說到:結了婚你才明白,男人并不會因為你為家庭、孩子的付出便對你禮讓三分,你的一肚子委屈、一枕頭淚水,甚至不能換來愛人的感同身受。
那麼既然如此,為何不把有限的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將愛七分留給自己,三分留于他人。在成為更好的自己之后,人生或許會豁然開朗。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你好好自己時,身體會釋放一種治愈的能量。它既能使自己積極向上,也能讓身邊的人被這種能量而感染,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所以,女人過了50歲,想要擁有幸福溫暖的家庭,不如先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認真愛自己。
之后你或許會發現,身邊的人也能從中汲取到愛意,生活也會別有一番滋味。
真正健康的婚姻,是雙向奔赴的付出,亦是彼此成就的你我。婚姻不是委屈和隱忍,而是教會我們更好的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