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牛蛙長了5條腿,還能吃嗎?該不會是變異了吧?」
近日,重慶一男子發視訊說,他從超市買到了「變異」的牛蛙,這條牛蛙有5條腿,多出來的那條腿長在肚子中間,雖然沒有其他的腿那麼長,但也有大腿、小腿、腳掌之分,結構很完整。
這變異讓網友都很擔心,重慶大學的教授也表示,5條腿的牛蛙很罕見,這確實是變異,但應該是被某種寄生蟲寄生了,安全起見還是不要吃。
牛蛙是現在餐桌上常見的美食,但現在超市里都會買到5條腿的變異牛蛙,以后的牛蛙還能不能吃呢?牛蛙又為什麼會變異呢?
牛蛙是一種大型可食用蛙類,味道鮮美,肉質細嫩,有三大好處,深受人們的喜愛。
首先就是營養非常豐富。牛蛙肉的蛋白質含量非常高,以100g蛙肉為基礎,蛋白質的含量為19.9克,脂肪的含量則只有0.3克,高蛋白、低脂肪,吃再多都不怕身體肥胖。
其次,牛蛙還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從中醫上來講,牛蛙具有滋補解毒的功效,身體比較弱的朋友可以通過牛蛙來進行食補,消化功能弱的人吃牛蛙也比較好消化。
最后,牛蛙的經濟價值非常高。牛蛙的肉可以食用,牛蛙的皮是高級皮革的原料,牛蛙的油還能被制作成潤滑油,牛蛙的內臟還能提取復合胺基酸制成食品添加劑和滋補品,牛蛙的膽汁還能提取加工作藥用......可以說,牛蛙全身都是寶,確實是個好東西。
但牛蛙并不是我國的本土物種,它來自北美洲,我國的牛蛙是古巴政府贈送的。1962年,古巴政府將400只牛蛙送給我國,廣東、江蘇和上海等地才開始進行飼養,這是官方飼養牛蛙的開始。
但是牛蛙真正搬上普通人的餐桌是到了80年代,福建養殖戶從台灣引進了一批牛蛙,民間才開始大范圍養殖。一直到現在,牛蛙的養殖規模也不小
剛開始養殖牛蛙確實是一個非常有前景的事情,早期牛蛙養殖數量少,養殖戶能盡可能地照顧過來,因此出現的問題也就少。但是后期養殖牛蛙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變異就是其中一種。
變異在養殖牛蛙中發生的機率還是很大的,我們從野生牛蛙的變異中窺探一二。就比如說2015年的「白蛙事件」。
2015年,在武昌居住的呂先生早晨去紫陽湖公園散步,遠遠的就看到草叢中有一團白色,還在不斷的蠕動。
心生好奇的呂先生走上前查看,看到了一只造型奇特的牛蛙。
這只牛蛙全身呈現白色,只有后背處有小的斑點,嘴唇也是紅色的,就像涂了口紅一樣,看上去十分滑稽。
當時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的劉教授稱,這是一種牛蛙中的白化現象,是基因產生了變異才導致牛蛙褪色變白。
同樣是2015年,成都一男子也撿到一只變異的牛蛙,這只變異的牛蛙就和文章開頭的5條腿牛蛙一樣,長了6條腿,兩條腿均長在肚子的下方,一只長一只短,嚴重阻礙了牛蛙的正常行走,所以它才會被人類抓住。
這是野生牛蛙發生變異的案例,但我們很難排除它們是環境導致的變異還是基因導致的變異。
因為現在大部分野生牛蛙基本都是養殖牛蛙外逃的,如果在野外因為環境的變化發生了變異,那牛蛙變異就只能歸為個例。
但要是養殖牛蛙的基因發生了變異,那我們就得注意了。
可能有人會疑問,養殖的牛蛙就像是溫室里的花朵,被養殖戶悉心的照顧,為什麼會出現變異的情況?
影響牛蛙變異的因素主要有三點,第一點就是喂養的飼料有問題。
喂養牛蛙的飼料主要分為兩種:直接飼料和間接飼料。直接飼料指的是各種各樣的活體飼料,比如說蚯蚓、黃粉蟲、飛蛾、小魚、小蝦等。間接飼料指的就是各種死物,像蠶蛹、豬的內臟、雞的內臟還有各種人工合成的飼料。
不管是哪一種飼料,都有被污染的可能性。
像河里的小魚小蝦,人類活動會往河里排污水、廢水,里面的化學物質會對河流產生污染,在河里居住的小魚小蝦長期在這種環境下生長,自然會發生變異,攜帶病毒或者變異基因。
然后它們又以飼料的身份被喂養給了牛蛙,久而久之,牛蛙自然也就會產生變異,這就是食物鏈的循環。
另外,在喂養的過程中,可能會將帶有寄生蟲的飼料喂養給牛蛙,寄生蟲進入牛蛙的體內,攻擊牛蛙的大腦和各個器官,就會使牛蛙發生變異。
其實自然界中很多動物體內都攜帶寄生蟲,尤其是生活在海里、河里的動物,很多喜歡吃生腌或者刺身的人都會定期去做體內驅蟲,就是害怕吃生的食物會感染寄生蟲。
養殖牛蛙的時候,養殖戶不會刻意去查看飼料中有無寄生蟲,也不會將飼料做成熟食喂給牛蛙,所以牛蛙攜帶寄生蟲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人類吃了帶有寄生蟲的牛蛙,那也會有感染的風險。
寄生蟲對人體的危害非常大,寄生蟲會寄生在宿主體內,吸取宿主身體里的營養物質,導致起宿主營養不良,寄生蟲還會引起腹瀉,造成人體脫水、電解質紊亂,嚴重的還會導致休克。
還有一些寄生蟲專門寄生在肝臟或膽道內,會導致肝損傷和膽梗阻。最可怕的是寄生蟲會進入人類的大腦,感染人類的神經系統,輕則導致頭痛、惡心、嘔吐,嚴重時可能危及生命。
導致牛蛙變異的第二點原因就是養殖的密度問題。隨著牛蛙熱的興起,養殖牛蛙獲得的經濟效益高,養殖的牛蛙也就越來越多,這就導致養殖的密度增大.
本來一只牛蛙可以享受「三室一廳」,一增加養殖的數量,「一室」都要塞進去七八只牛蛙,牛蛙住起了宿舍,居住環境變差,自然就心氣不順,生病導致變異的幾率就大大增加。
第三個問題就是牛蛙本身的基因可能有點問題。牛蛙畢竟算是外來物種,當初第一批牛蛙早就「入口為安」了,現在的牛蛙在繁衍生息的過程中,可能會有雜交的可能性,這就導致牛蛙的基因并不一定純了。
而且牛蛙和我們的本地蛙雖然有點區別,但總歸是同宗同源,雜交的話就相當于人類的「近親結婚」了,自然會出現基因問題。
再一個,外來物種到了一個新環境,會為了生存去適應環境,適應環境就要改變自己,或許牛蛙就是為了適應環境從而發生了基因的變化,不過這沒有證據證明,發生基因突變還只是小部分。
綜上所述,這三種情況都可能會導致養殖牛蛙變異,在養殖密度過大的情況下,變異數量就會更多。
而養殖場里的牛蛙太過于密集的話,還有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更容易生病。
為了預防和治療疾病,養殖牛蛙用的獸藥更多,也就更容易出現殘留獸藥超標的問題。
從整個養殖牛蛙的大環境來看的話,以后的牛蛙還是可以吃的,上文中提到的這些導致牛蛙變異的情況,多半都是不合規的牛蛙養殖才會出現的問題,牛蛙畢竟是要端上人類餐桌的食物,入口的東西我國的監管還是非常嚴格的。
合規的牛蛙養殖無論是從挑選蛙苗還是到養殖環境,再到最后篩選供貨,都是由一套嚴格流程的,只要按照流程去進行養殖、供貨,合理合規,這樣的牛蛙就還是好牛蛙,繼續吃是沒有問題的。
參考:[1]《牛蛙:餐桌新寵的曲折發展路》 馮建偉、雷少斐 中國漁業報[2]《農業農村部:推進牛蛙養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中國水產[3]《廣東養殖牛蛙主要細菌病調查及耐藥性分析》 現代畜牧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