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等一部值得去電影院看的電影,已經好一陣子了。
你呢,上一次去電影院是什麼時候?
2007年,導演/編劇韋家輝、演員劉青云合作的《神探》,如今看來已是經典,仍被影迷津津樂道。
片名中的「神」,是指「神神叨叨」,是劉青云飾演的一位「神經質的偵探」,他自言自語、瘋瘋癲癲,卻能一眼看穿人的不同人格。
15年后,韋家輝、劉青云再度合作的動作犯罪懸疑佳作《神探大戰》,講述了一個全新的故事。劉青云繼續飾演瘋癲神探,而故事中,有著不止一位神探,上演著「神探對決神探」的大戰。
片名中的「神」也有了新的涵義:當每個角色,都認為自己在行使神的職責,替天行道,到底誰才是瘋子?怎樣才算正義?
好的電影,是洞察內心、觀照自我的一面鏡子。
是時候再次走進電影院了。
而在《神探大戰》上映之際,壹心理也連線了電影導演兼編劇韋家輝、主演劉青云,一起聊了聊:電影與心理。
「很多罪案的產生,
是有心理層面的原因的」
你對香港電影的印象是什麼呢?
是無厘頭的喜劇,是驚險刺激的動作片,還是義字當頭的江湖故事?
我喜歡的,是能細膩地挖掘人物心理的作品,但在港產電影,乃至整個華語電影里,其實都是比較少見的。
而多次榮獲最佳編劇的韋家輝,就是一位敢于大玩「心理戰」的導演/編劇。
他說:
「我研究了犯罪故事幾十年,也拍過很多犯罪故事,但我不是為了描繪暴力之類的東西,而是去拍人的心理。很多罪案的產生,是有心理層面的原因的
。」
韋家輝對生活和人性的洞察,不只停留在犯罪故事,也延伸到喜劇和愛情。
《瘦身男女》,一反俊男美女的套路,劉德華、鄭秀文特效化妝成肥仔、肥妹,講述了肥胖人士的愛情故事;
《最愛女人購物狂》,從消費主義出發,購物狂、過度節儉、選擇困難、習慣性爆粗、暴食、嗜睡的角色輪番上場,仿佛每個都市人都有些心理問題,極具諷刺趣味。
韋家輝說:
「我最怕寫完美的人,對我來說,很難寫。我喜歡寫人性,人性有光明的一面,也可能有陰暗的一面。
我年紀很小就要出社會干活了,我從10歲開始做了很多行業、很多崗位,接觸過很多人,見過很多事情,會開始習慣去觀察、去感受其中的奧秘。現在回望起來,這對于一個小孩子來說,是挺不幸的,但對于一個創作者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鍛煉和開始。」
在韋家輝、劉青云早期合作的《大時代》中,那一句經典對白「不要怕,是技術性調整,不要怕」,將那種試圖安慰自己卻只變得更加焦慮的神態,刻畫得淋漓盡致,成為股民必備的表情包。
提起《大時代》,韋家輝對劉青云贊不絕口,也為兩位日后的多次合作打下基礎。
「有些演員演完,需要導演去修正他,但當時很年輕的劉青云,已經能提供很多種演法,他可以和導演一起發展、創造一個角色,是可遇不可求的。」
「每個角色都有一部分是我,但也都不是全部的我」
一個導演,一輩子能遇到幾個和自己「心意相通」的演員。
恐怕沒幾個。
韋家輝和劉青云無疑是幸運的。
他,是能寫出《神探大戰》劇本的導演,
而他,是能演出「神探」的演員。
作為一個中國香港的男演員,難免要演很多次警察。
成龍的《新警察故事》,梁朝偉的《無間道》,亦或是梁家輝的《寒戰》,等等。
但最適合飾演這位瘋癲神探的人,只能是劉青云:
能演警探的,未必能演瘋子,能演瘋子的,未必能演警探。
就算是同時演好警探和瘋子,也未必能演出劉青云的喜感。
他的喜感,中和了很多劇情中原本的苦澀。
而這種喜感,也一路從電影延伸到了生活。
劉青云是金像獎、金馬獎雙料影帝。
是《新不了情》里找回失去了的自信的音樂人阿杰;
是《暗戰》里,達觀開朗孩子氣,讓其他警匪片里苦大仇深的警察都羨慕的談判專家;
是《絕世好Bra》里,學會理解和尊重女性的內衣設計師;
而在他首次獲得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的《我要成名》里,他飾演的角色,是一名演員。
可同時,他還是「市民劉先生」。
那是某年的春節前,電視記者到菜市場報道,不料遇到正在買菜的劉青云。
記者:「太太為什麼沒有一起來?」
劉青云:「我長這麼大了,應該懂得自己上街。」
記者當然認出了劉青云,但播出時很打趣地標上「市民劉先生」,
「市民劉先生」就成為了劉青云風趣、親民形象的一個代表。
那麼,到底哪個角色最接近真實的劉青云?
都是,但不完全是。
劉青云說:
「演員是從自我出發的,其實每個角色都有一部分是我,但也都不是全部的我。我相信,看回我以前不同時期的演出,是有不同的特質在里面的:當時的我怎樣生活,怎樣思考問題,都可以從我怎麼演一個角色,反映出來。」
他坦言,甚至那個風趣、親民的「市民劉先生」,也不完全是自己:
「觀眾看過我的角色,或者在網上看到我的事情,會結合起來創立了一個形象,我相信觀眾腦子里面,有另一個劉青云,這一位劉青云就像我演的角色一樣,有一部分是我,但并非全部都是我。」
每個角色,都有一部分的自己。
對演員來說是如此,對我們觀眾來說,也是這樣。
我們鐘愛某一個角色,不也是因為我們從中看見了自己嗎?
如果我們打開手機,翻看幾年前自己給哪些電影打了高分,大概也會勾起那時的回憶,想起那時的自己,然后會心一笑吧。
「解釋是一門很高超的技術,往往越解釋越糟糕」
在《神探大戰》開場,劉青云飾演的神探李俊,雙眼能看見怪物。
因為精神問題被革職,懷才不遇的他,露宿天橋底,在墻面和地板寫滿許多懸案的破案線索,但旁人只覺得他是個亂涂亂畫的流浪漢。
該如何理解這位不被理解的天才?
韋家輝認為:神探雖然特立獨行,但也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同。
「他能看到怪物,是一個具象化的表達,對他很重要的一點是,他會希望別人也能看得見怪物,來證明自己沒有問題,我覺得這是他內心的一個心結。」
而劉青云覺得:不被理解,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
「每個人的理解都有很大的分別,所以我從來不要求別人很理解我,我也不會過多地解釋。解釋是一門很高超的技術,我甚少見到一個人能夠越解釋越清楚的,往往是越解釋越糟糕
。說多了,讓對方誤以為你對他有意見。」
那麼,對于這樣的「獨行者」,該給他一些什麼建議呢?
劉青云說:「除了遵醫囑吃藥,我覺得最好的方法就是,隨他吧。不需要總是用,我們自己認為對別人好的方式,去要求一個人,他能好好生活就可以了。
我們很多時候都覺得,希望他過得好一點、再好一點,反而加了一些不適合的東西給他,讓他的生活更加不安。他有屬于他的自由,大家在街上見到他就隨他吧。」
「不要打包便當給他吃,他不喜歡吃你買給他的便當(笑)。」
「簡單一點,
不要太多人一起吃飯。」
都說「不瘋魔,不成活」,很多經典的電影主角,都帶著某些缺陷。
《神探大戰》里也引用了尼采的一句話:
「與怪物戰斗,小心自己成為怪物。」
越聰明的人,真的越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嗎?
劉青云說:
「不能單純地用聰明,或別的一兩個詞,就代表了一個人,肯定是混雜了許多元素,如果一個人聰明又執著,無論如何都要找答案,找不到不罷休,就會很容易走向極端。」
而韋家輝覺得:
「最怕聰明的人想太多。
如果一個人簡單、純粹地用心去感受,那麼快樂就是快樂,別人對你好,就是對你好。但如果一個人越聰明,他可能就會越敏感:別人對我這麼好,有沒有什麼居心?想多了,就不快樂了。
聰明人自負起來,覺得一件事情必須要這樣做,才是對的、才是好的、才是明智的,就變成了偏見。」
對于「簡單」這件事,劉青云也總結出他的生活哲學:不要太多人一起吃飯。
「我是一個比較喜歡簡單生活的人,怎麼做到很簡單呢?那就是不要太多人一起吃飯,有人不吃牛,有人不吃豬,有人不吃會飛的,有人不吃魚,那吃什麼呢?」
能了解到人的復雜性和多面性,同時也懂得過簡單的生活,是很難得的一件事。
一個人腦子太好使,可能就會忘了用心去感受。
有時很多煩惱,只是源于自己不夠簡單和純粹。
「我經常都發瘋,
這是我性格的一部分」
活得如此通透的兩位電影人,面對生活的諸多壓力,也會有想發瘋時候嗎?
劉青云如是說:
「人在很瘋狂的狀態做一件事情,不見得會有很好的結果,我相信大部分的事都應該經過冷靜分析……」
然后話鋒一轉:
「除了結婚。所以我有時也會發發瘋,我太太最清楚。」
劉青云的太太郭藹明是香港小姐冠軍,兩人1998年結婚,是演藝圈令人羨慕的一對模范夫妻。
韋家輝則說:
「我經常都發瘋,這是我性格的一部分,比如《神探大戰》我想去拍一場發生在廟街的動作戲,現在有很多方便、安全的辦法,但我要真的到廟街去拍,別人都說我是瘋了嗎?好在所有同事都愿意陪我發瘋。」
在《神探大戰》的首映禮上,賈樟柯也夸贊過這一場戲:「廟街大戰那場戲那麼寫實又超現實,把香港的氛圍空間拍得很好。
而且影片雖然很娛樂性,但主題很深沉,是道地的港產片,展現了香港電影內在的創造力。」
聊到這,劉青云又補充道:
「我覺得信任很重要,他讓我從高處跳下來,我知道他一定會做好所有準備,我可以放心。韋先生不只是一個出色的編劇和導演。」
「他是一個好人,是一個可以信任的朋友。」
寫在最后
創造內容的人,需要合群嗎?
韋家輝覺得:
「要拍好一部電影,必然會接觸很多很多人,但另一方面,我也是喜歡獨處的人,我喜歡思考,喜歡一個人坐著天馬行空地想東西,我覺得我外向、內向,兩者兼有。」
而劉青云則認為:
「人生活在群體之中,必須要遷就,拍戲的時候我可以做到很合群,平常生活我就喜歡簡單一點,比較自我一點,有時會放空發發呆。」
雖然他們創造的這位神探,是一個不被理解的天才,
但他們的那些充滿奇思妙想的天才創意,都能通過團隊通力合作,拍成電影。
幸運的是,韋家輝、劉青云以及他們的電影作品,得到了業界和影迷的認可與喜愛。
在工作內外,他們都找到屬于自己的瘋狂和快樂。
在這個世界,能找到人接納自己的瘋狂,真好。
也愿我們也能像他們那樣:
看得通透,活得簡單。
世界和我愛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