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家在天下文人之間的地位很高,皇帝一直忌憚花家,看起來是花屹正參與了立儲之事的討論被皇帝遷怒,實際上皇帝早就在找機會對付花家了。花家名聲如此,他坐在皇位之上如何能安心?可即便忌憚,他也只是把花家十歲之上男子流放,很多人都覺得皇帝是看在太后的面子上,實則不然。

太后和花老太太感情甚篤,當時太后家落魄,因為九轉十八彎的親戚,花老太太的母親心軟把她接到了自己身邊撫養了幾年,這個時候太后和花老太太可是同吃同住的,後來太后進宮,為了避嫌兩人來往才少了,不過昔日姐妹情做不得假,在花家觸怒皇帝之時,太后出面保下了花家女眷,還留了一些東西讓花家有處可去,既是太后出面,皇帝也要給這個面子。

花屹正并沒有犯什麼大錯,他讓皇帝立儲也是從大局考慮,國家一日沒有儲君,朝堂之人會會人心浮動,大家都會擁立與自己關系好的皇子,在朝堂中興風作浪鉤心斗角,只有儲君之位定下來,大家的心思也就少了,花屹正提出立儲并沒有私心,皇帝不過是借題發揮罷了。
花家落魄之時,明面上沒有人接濟幫助,可在暗地里,不少人都為花家道一聲冤枉,花家可是百年世家,大家不立刻去幫助花家,也是害怕皇帝繼續遷怒,坐實花家結黨營私,但花家的影響力在哪里,皇帝也不敢斬草除根做得太絕。

君子六藝花家最重「書」這一項,花家家規更是讓世世代代的花家后代都做最純粹的書生,為官不能入六部,只能進去翰林,而花屹正正是翰林掌院,從根基上杜絕了花家做大做強的可能,把自己立在哪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雖桃李滿天下,卻不接觸最核心的權力。

花家人若是都沒了,天下文人豈不會大鬧?此時皇帝自不會袖手旁觀,可文人風骨,只會越鎮壓越厲害,大慶朝的文人,在當官之前都是學得花家那一套,又豈會為權勢低頭,若花家沒有一線生機,他們難保不會豁出一切,而這正是皇帝不想看到的。皇帝不是不想對花家斬草除根,他不是不想除了花家,可為了大慶江山穩定,他不敢也不能如此!
責任編輯: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