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董卓裹挾著漢獻帝西遷長安之后,所謂的關東「義軍」開始撕破臉皮,狗咬狗互相爭奪地盤,兼并割據。從公元190年~公元199年,十年時間中原大混戰,最終北方只剩下曹操、袁紹。
今天來捋一捋,三國初期的兩大敵對陣營——袁紹、曹操、劉表VS袁術、公孫瓚、陶謙!
把這個關系捋清楚了,能夠理順很多關系。比如為什麼曹操會攻打陶謙,并制造了徐州大屠殺;為什麼陶謙臨死,會把徐州讓給劉備;為什麼曹操一直盯著袁術不放,直到把他給困死了……
地方割據的刺史、州牧,雖然誰也不服誰,但他們還是習慣于先報團,然后再翻臉的。對于梟雄來說,只有永恒的利益,沒有長久的友誼。在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時期尤為如此。袁紹和袁術本是出身同一個家族,從血緣的方面來說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卻因為利益刀兵相見,各自尋求隊友,組成兩個軍事聯盟。
袁紹陣營中,曹操不用說了,曹操和袁紹本來就是發小,而且其實在曹操獨立出去之前,他甚至可以說是袁紹的小弟。曹操最初擔任東郡太守,就是袁紹表薦的,公元192年兗州刺史劉岱在迎戰黃巾軍時戰死,曹操乘勢入主兗州,終于有了一州之地。
當時天下的格局大體上是這樣的:袁紹占有冀州、曹操占兗州、公孫瓚占有幽州和大半個冀州、袁術占大半豫州、揚州二郡和南陽、陶謙占徐州、劉表在荊州。袁紹、袁術兄弟不合,公孫瓚對冀州虎視眈眈,所以天然的,袁術和公孫瓚秉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結成聯盟。
袁紹和曹操是另一派,劉表單騎入荊州,其實是搶了袁術志在必得的地盤,所以劉表就加入了袁紹、曹操的陣營。陶謙在徐州的統治比較穩固,但是為了有所作為,他選擇了袁術、公孫瓚的地盤,因為從紙面實力上看,袁術、公孫瓚是強于袁紹、曹操的。于是,兩大敵對的軍事陣營就此形成,雖然不是特別穩固。
公元193年,陶謙經由公孫瓚的地盤,進攻曹操的兗州,目的在于切斷袁紹和曹操的聯系。所以曹操才會反擊,一征徐州,陶謙偷雞不成蝕把米,被曹操打的狼狽逃竄,向公孫瓚求救,公孫瓚才會派劉備等人率軍去援救陶謙,後來劉備就留在了徐州幫助陶謙抵擋曹操,因此陶謙死后才會把徐州讓給劉備。
後來呂布來中原攪和了一頓,先占了曹操的兗州,後來又搶了劉備的徐州,但總體形勢還是袁紹和曹操背靠背。袁紹在黃河以北一步一步干掉了公孫瓚,占據了青、幽、冀、并四州;曹操在黃河以南,滅掉了袁術、呂布,占據了兗、豫、徐、司隸四州,然后二人決裂,才有官渡之戰。
劉備是其中一個變數,本來他依附于公孫瓚,所以才被派去救援陶謙,後來占了徐州準備單干,結果被呂布搶了,劉備和袁術也互有攻伐。
孫堅是其中另一個變數,討董時孫堅就依附于袁術,後來孫堅進攻荊州時,被劉表部將黃祖射死,孫策繼承父業之后一開始也依附袁術,後來才獨立開辟了江東六郡的基業。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群雄割據兼并混戰,聯盟只是暫時的,等到解決了聯盟之外的人,就要對盟友下刀子了。不用說混戰時期,就是後來孫劉聯盟,孫權還是對荊州來了背后一刀,在政治人物眼里,只有切實的利益,才是最牢固的聯盟吧。
參考文獻:《三國志》裴松之注、《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