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子女是人們延續自己家庭和整個社會的最主要的方式。通過生育,從個人層面來看,代際情感得以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從家庭和家族層面來看,整個家族的關系和血脈能夠延續;而從整個人類社會的角度來說,正是不斷的繁衍,才使得人類文明到今天發展到了極高的水平。
所以無論從社會發展的規律還是從人們觀念上的接受程度,「到了該生育的年齡就要生孩子」已經漸漸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我們確實也在很長一段時間當中并沒有對這樣的觀念感到奇怪,然而就在當下的社會之中,我國卻有很大一部分女性青年是暫時沒有生育后代,并且也不打算生育后代的。
并且根據相關的數據統計顯示,截止到2023年的八月份,這個數字已經多達7000萬,占全國已婚女性的14.
6%。有的人把他們稱為是「無兒無女」的群體。
那麼這樣的群體是怎樣形成的呢?
誠然,這樣一群不愿意生育后代的女性,是不會突然間就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之中的。因為我們的生育觀念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
自然會匯聚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當中人們的主要觀念。那麼與生育相關的主流意識形態,我們可以稱之為生育觀。
生育觀也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而變化的。在探究這些女性生育的意愿之前,我們不妨回顧一下我們所處的社會曾經經歷過怎樣的發展變化。
在新中國剛剛成立之后不久,我國正處在戰后的恢復期,百廢待興。所以當時的人口邏輯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用了戰爭年代的觀念,簡而言之就是「人多力量大」,
所以在五六十乃至70年代出生的這幾代人當中,一般情況下,家中都不會只有自己一個子女,甚至會有很多個兄弟姐妹。
所以根據這樣的社會狀況,我們也可以得知,當時女性的社會角色是比較單一的,由于家中子女眾多,所以主要就要承擔母親的社會角色,所以在生產,生活等方面相對來說也不用付出太多的精力。
而在之后,隨著環境問題和資源問題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的產生,我國又開始實施新的人口政策,那就是計劃生育的政策。在大多數地區都提倡「只生一個好」。
所以很多出生在90年代前后的人都是家中的獨生子女。
與此同時,這個階段的女性又被賦予了全新的社會責任——隨著女性地位的上升,原本主要將精力放在照看子女相關事宜上的女性。
在這個年代也開始擁有了自己的生活,無論是就學還是就業,都需要付出一定的精力。好在是家中的子女一般都是一個,不會耗費太多的精力。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生育觀跟相應的社會發展階段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
所以當我們了解的這一點之后,就能夠結合當下的社會狀況與很多女性的心理狀態,其實就能夠從很大程度上了解為什麼她們不愿意在當下生育子女。
應該說造成這種心理現象的原因是應該從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來看待的。
首先一個比較重要也是比較基礎的方面就是物質生活層面。
可以說生育受到最大影響的因素就是撫養子女所需要的支出在不斷增長。原本將一個未成年人撫養至有自主生活的能力,主要支出就是在滿足其溫飽層面。
但如今不光是滿足孩子的溫飽,更是要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尤其是在生長的過程當中,要注意滿足其精神需求。
根據相關的教育機構統計,有的家庭為了支付子女的各種興趣班費用,甚至一年都要花上四五萬塊錢。這樣巨大的開支,顯然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夠承受的。
除了巨大的開支,使得很多年輕女性無法承受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現象就是很多女性在如今精神上并不需要后代為自己帶來的寄托。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代際之間的親密關系,尤其是晚輩對長輩的情感,是維持人們生育意愿的主要動力。
但如今很多女性在童年時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會傾向于認為一個人也能夠很好的度過自己的童年。家庭對于個體的成長也沒有那麼大的作用,所以就打消了生育的念頭。
總而言之,年輕人不愿生育是一個明顯的社會問題。
但具體原因和解決方式都應該從多個方面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