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7年前后,各路豪杰群起爭鋒。秦朝勢力衰退,霸王項羽一騎當先,英勇過人,吆喝起諸侯義軍,攻打巨鹿,直指秦朝的軍事核心。
戰敗消息傳來,秦朝覆滅已成事實,世家們驚恐地四處逃散。此時人人自危,著名的武將世家王家也分崩離析,分成兩族,各自遷往瑯琊郡和太原郡祁縣。
公元前208年至207年,項羽率領楚軍與各諸侯義軍在巨鹿同章邯和王離所率領的40萬秦軍主力決一死戰。僅五個月,勝負已分,王離全軍被殲滅,三個月后,章邯所領20萬秦軍投降。
浩浩蕩蕩的巨鹿之戰終于落下帷幕,與戰火交織的人們生活還要繼續。秦二世三年端月,王家宅邸內,王離的大兒子王元正焦灼地等待著前方戰報。
戰報傳來,卻是噩耗:40萬大軍不敵4萬散兵。
項羽領兵渡河,破釜沉舟,只帶三天的干糧,不破秦軍,寧死不回。之后圍擊王離,與秦軍九次交戰,屢戰不敗,章邯聞風喪膽,帶領軍隊撤退。秦軍兵力大減,更加不敵諸侯軍。秦軍被破,蘇角被殺,王離被俘,涉間寧死不降,引火自盡。
一夕之間,成王敗寇。王元目光悲痛地望向遠方,內心哀嘆:事已至此,再無退路。當務之急是如何保證族人的生命安全。
為了躲避戰亂,尋求安穩,王元與弟弟王威商討良久,最終決定兩人各自帶著一部分族人,遷往山東瑯玡郡和山西太原郡。從此,太行山相隔,一個家族一分為二。
門前分別,不知道這輩子還能不能再見一面。兄弟倆執手相望,都流下傷感的眼淚,回想起往日的輝煌瞬間。
在秦朝,王家是赫赫有名的武將大家。父親王離作為將三代,奉命率20萬長城軍前往支援章邯。
無奈人再多也沒用。秦軍大勢已去,項羽破釜沉舟,勢如破竹般獲得巨鹿之戰的偉大勝利。
他們的曾祖父——王翦,和他們的爺爺——王賁,是王家繁榮的奠基者。
公元前236年,王翦只領兵18天,就打造了一支戰斗力超高的隊伍,一舉拿下趙國九座城池。公元前前229年,王翦利用反間計除掉趙國名將李牧,俘獲趙王遷,攻破趙國。之后王翦又攻破燕國和楚國,橫掃三晉,和白起,李牧,廉頗并稱為「戰國四大名將」。
兒子王賁也才能過人,公元前225年,他率兵攻打魏國,借黃河之水淹城,滅亡魏國。公元前221年,王賁和李信率兵攻打齊國,俘獲齊王建。累累戰功,王賁受封為武陵侯,頗受重用,在公元前219年隨秦始皇東巡。
只是伴君如伴虎,除了自身能力突出,還要揣摩真龍心思才能保證家族繁盛。
王翦不僅軍事能力突出,還具有敏銳的政治嗅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獎賞群臣時,他沒有貪戀軍功,流連官場;反而激流勇退,卸甲歸田,得到善終。王家也得以位列侯爵,享受榮華富貴。
如今勢退,王家只能隱退,等待下一個歷史時機。
曹魏西晉,瑯玡王氏在歷史中漸露鋒芒。
瑯玡王氏是魏晉時期顯赫的世家大族。瑯玡王氏中,其中最為百姓所熟知的大概是書圣王羲之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讓他幾乎家喻戶曉,東床快婿的典故讓他為人津津樂道。
王羲之出生在瑯玡國臨沂縣都鄉南仁里,是淮南太守王曠之子。早年王羲之師從姨母衛爍學書,后在叔父王彬薦舉下登上仕途,起家秘書郎。
家族的庇護讓他的仕途順風順水,後來升官為長史,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官至右將軍。
說起瑯玡王氏的發家秘訣,也是抓住了開國基建的立功時機,一舉成為皇上的左膀右臂。
公元290年到306年,「八王之亂」讓西晉王朝搖搖欲墜。瑯玡王氏的王導與瑯玡王司馬睿一直關系很好。看到天下動亂,王導認為司馬睿有明君之才,決定全心全意輔佐司馬睿興復朝綱。
司馬睿也很信任器重他,公元305年,讓王導擔任自己的重要職位——司馬,軍事謀劃,都聽從王導的意見。
公元317年,司馬睿成為晉元帝后,王導繼續輔佐他穩固政權,推行政策。世人稱贊王導「江左百年之業實賴焉」,王導不僅位極人臣,其葬禮規格也是東晉中興名臣之最。
有這樣一位東晉的開國元勛作為牌面,瑯玡王氏風頭無兩。當時甚至出現「王與馬,共天下」的順口溜。「王」居然放在「馬」之前,瑯玡王氏的光環之大,可見一斑。
太原王氏的興盛在隋唐時期。但在魏晉南北朝時,太原王氏已經十分耀眼。其族人大都身居高位。不過這有當時選官制度帶來的優勢。魏晉南北朝時實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的子弟更容易為官升官。
魏晉南北朝時期,太原王氏里位列「三公」者,有六人。其中位列第一的就是王允。在《三國演義》中,他利用美人計讓董卓呂布兩人反目成仇,成功誅殺國賊董卓,可惜最后被反賊圍城殺死。羅貫中稱贊他說:「英氣連霄漢,忠誠貫斗牛。」
同時太原王氏還出了三任皇后,三任駙馬和十一任宰相。在所有世家大族中也是無出其右。
隋朝史學家王劭出生于官宦世家太原王氏,擔任著作郎差不多20年,治學嚴謹,撰有《隋書》80卷,被世人稱贊他「辭義繁雜,無足稱者。」
他還撰寫了《皇隋靈感志》來美化隋朝統治,使得隋文帝龍心大悅。王劭一生好學,博聞強記,更正經史的錯誤,寫下《讀書記》30卷。
唐朝時,太原王氏繼續繁榮,成為山東士族的七姓十家之一。七姓十家權勢之大,令每個皇帝都忌憚三分,被列為「禁婚家」,所謂「禁婚家」就是各個家族之間不允許通婚,防止視力過大,威脅皇權。由此可見,太原王氏的地位之高。
唐昭宗的宰相王溥,出身于太原王氏四房王氏第一房,拜翰林學士,曾任工部尚書。可惜生不逢時,當時唐朝已然衰敗,被貶為淄州司戶參軍。後來權臣朱溫蓄意謀反,在李振鼓動下,制造了「白馬驛之禍」,殺死被貶大臣30多人,王溥在其中遇難,拋尸黃河。
在唐朝,從文學界到政界都活躍著太原王氏族人的身影。
為后人留下多篇復習篇目的摩詰居士,「詩鬼」王維的祖籍就在山西祁縣,是太原王氏的后人。他自幼聰穎好學,狀元及第出身,官至尚書右丞。他尤擅書畫,被后人推崇為南宗山水畫之祖。
不止是王維,還有《滕王閣序》的王勃,《使之塞上》的王昌齡,《登鸛雀樓》的王之渙,他們都出自太原王氏,為唐詩發展、語文教育,貢獻了自己的詩篇。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