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宰相王方慶,以一介書生之身,用自己的兒子來諷諫武則天,最終說動了這位鐵血女皇帝,使她召回被貶黜的李顯,并重新立其為太子。王方慶臨危受命,機智睿謀,最終化險為夷,使武周王朝回歸李唐正統。
王方慶出身名門王氏家族,其十一世祖是東晉名臣王導。王導的侄子王羲之,正是東晉著名書法家、「書圣」。王方慶作為王羲之的遠房晚輩,生而帶著些許文人氣質。
王方慶少年時便顯露出超凡入圣的資質,他博覽群書,涉獵經史子集,尤其對《春秋》和歷史典籍了如指掌。20歲時,王方慶便能與當世名儒講論,沒有一人是他的對手。
唐高宗永徽年間,王方慶中了進士,被授予鴻臚卿一職。當時的鴻臚卿多是清談悠然的文士,而王方慶不同,他勤勉恪守,深得高宗喜愛。
武則天聰明過人,也看重王方慶的才干。她曾向王方慶索要其先祖王羲之的真跡,王方慶便將家中僅剩的一卷王羲之遺書獻上。武則天大喜,也更加信任王方慶。
王羲之在書法史上的地位無可替代,他開創了瘦金體,被后人譽為「書圣」。王羲之的真跡在當時可謂價值連城,無數達官貴人夢寐以求。
武則天能得此一卷王羲之真跡,實為萬幸。這對她提高文化修養,學習王羲之「神之飛動」的書風,也大有裨益。
武則天稱帝后,王方慶被提拔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實際上的宰相之一。當時的宰相還有魏元忠、來俊臣、狄仁杰等人,王方慶最得武則天寵信。
在王方慶四十余年的仕途生涯中,他一直清正廉潔,從不趨炎附勢,也沒有黨附任何一派。別的大臣為討好武則天,往往灌奉迷信;而王方慶卻以實事求是著稱。他勇于進諫,數次救狄仁杰于禍端,也曾勸諫武則天減輕民眾稅收負擔。
當時的人稱王方慶「正如秋聲」,正因為他那猶如秋日晴朗的清音,才能使武則天這個久在深宮,早已習慣了諂媚之聲的女主聽進忠言。
683年,唐高宗駕崩,武則天依照其遺詔稱制,690年再次稱帝,建立武周。她先是廢黜自己的二兒子中宗李顯,后又貶黜三兒子睿宗李旦。唐室宗親被貶者眾多,其中就包括李顯。
697年,李顯已經在廬陵被軟禁了十多年。王方慶作為宰相,非常擔心武周王朝的前景。他認為唐室才是正統,武則天已經六七十歲,考慮到武周的長遠發展,必須召回李顯,以李唐宗室為儲君。
王方慶向來正直,視天下為己任。他認為武則天奪權有違禮法,唐室正統不可移。為了社稷江山長遠考慮,必須勸說武則天召回李顯。
但武則天已忘恩負義多年,要直接勸她召回李顯并不容易。于是王方慶決定使用迂回的方式來達到目的。
那一年正月,王方慶安排自己的長子王思言去邊疆戍邊。當時王方慶的舉動讓所有人不解——他身為宰相,給兒子在朝中安排一個閑職輕而易舉,何必將兒子貶謫邊遠之地?
王方慶這樣做,正是有意讓此事傳到武則天耳中。不出所料,三月間武則天在朝會上問起此事。王方慶回答道:「廬陵是陛下愛子,今猶在遠;臣之子,安敢相近?」
武則天聽后呆若木雞,良久才回過神來。王方慶的意思很明顯——你的親生兒子李顯都貶在遠方,我豈能讓我的兒子留在身邊?既然你不召回李顯,我也只能像你一樣,為國舍子。
王方慶用自己的兒子來諷刺武則天,可見他視天下為重。為了唐室江山社稷的延續,王方慶不惜讓親生骨肉受苦,可見其氣節之高潔與胸襟之開闊。
王思言本是個文弱書生,被突然貶往偏遠的邊疆,心中定是十分不舍和難過。他雖為宰相之子,但終究是普通百姓,也有人情世故。能頂住父親的安排,去忍受邊疆生活的艱苦,全靠他天生的正氣和對父親的孝順。
王方慶的計謀奏效了。武則天對他的話深感慚愧,也意識到自己犯下的錯誤。然而多年來的習慣不易轉變,武則天還需要一個契機,才能鼓起召回李顯的勇氣。
機會很快就來了。一天晚上,武則天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只鸚鵡在飛,突然折斷了翅膀。第二天武則天將夢告訴宰相狄仁杰,問其含義。
狄仁杰聰明過人,立刻會意:「‘鵡’與‘武’同音,這是上天暗示陛下,該召回兩位王子了。
」
武則天這才恍然大悟,決定召回李顯。夢中往往有神諭在,武則天對這個夢十分看重。她認為是上天在警示自己,該改過自新了。
狄仁杰的解夢使武則天堅定了召回太子的決心。他巧妙地利用諧音,讓武則天意識到「折鵡翼」就是「折武翼」,昭示著她不該再遏制自己的骨肉。
當年三月,武則天派人將李顯從廬陵接回長安。為了避人耳目,李顯被秘密接回宮中。六個月后,武則天正式冊立李顯為太子。自此,武周王朝有了李唐血脈的繼承人。王方慶等大臣的心愿達成了。
如果沒有王方慶與狄仁杰的周旋,武則天可能會更加偏聽奸佞之言,執意傳位于武氏宗親;亦可能會因李氏勢力強大而將其盡誅,剪除后患。王方慶等人暗中運作,使武周最終回歸正道,為唐室保住了江山社稷。
太子李顯被召回長安后,王方慶的心頭大石也落了地。他本就是正人君子,沒有更大的政治抱負。太子一事辦成,王方慶便告老還鄉了。
705年,王方慶約莫六十歲時,向武則天請辭告退。武則天不舍,數次挽留,還題詩送給王方慶:「特座頻開兮難相見,江山寄誓兮歸無日。」可見武則天對王方慶的嘉獎和挽留之意。
王方慶退休后的生活十分平淡。他在家鄉過起了閑云野鶴的生活,與妻子、兒女在一起。晚年的王方慶喜愛飲酒賦詩,頗有些文人的氣質在,不再像中年時那般嚴峻。
王方慶功成名就后,選擇退隱。這顯示出他高風亮節的品格。他不為權勢所惑,也無心與奸佞爭寵,完成心愿后就心滿意足地離開政壇。
王方慶退位之時不過六十余歲,正值壯年。常人若能官至宰相,往往會故弄玄虛,極力攀附權貴,以保住榮華富貴。王方慶卻能堅持正道,看破權勢,功成身退,讓人佩服。
710年,王方慶在家鄉去世,享年65歲。他一生清正廉明,兩次三番救狄仁杰于禍患,又助武則天召回太子,功業卓著。可謂忠言逆耳利于行,苦口良藥硬是讓武則天接受了。
王方慶用一介書生的身份,以極大勇氣和智慧勸諫武則天,功勛與屈原、蘇武、范仲淹齊名,可為后人效法。唐代宰相中,能與王方慶相提并論的,只有張說和魏徵二人了。
王方慶之所以能讓武則天改變主意,接回李顯為太子,關鍵在于其高尚品格和令人信服的勸諫方式。
王方慶處變不驚,不直接進諫,而是通過諷刺的方式,讓武則天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甘愿讓自己的兒子受苦,來達到政治目的,可見其氣節之高。
王方慶的成功法則,對當今正直書生進諫亦有借鑒意義。我們仍需秉持王方慶那般的正義勇氣,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學會換位思考,采取令對方易于接受的勸諫方式,方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