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孔子有言:「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人到了四十歲,就該活得不再迷惑了。到了五十歲,就該深知個人的命數,以及人間的真相了。到了六十歲,就需要聽得進所有人的話了。
由于古人的壽命長度,跟現代人的壽命長度,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在今時今日,不少人到了四五十歲還迷糊,到了六十歲還依舊執著。
人,經歷這幾十年歲月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磨練自己,讓自己可以越活越成熟,越活越有境界,從而過上愜意、安穩的生活。
現在有很多人,就是因為境界不夠,對于這個世界的認知不足,所以才會活得不幸,每天都悲苦度日。
人到四十看嘴,人到五十看心,人到六十看耳。改命,要看這三個部位。
02
人到四十要看嘴。
四十歲屬于剛跨入中年期,人們就會犯傻,認為自己歷經半生,有一定的閱歷,經驗豐富,嘴巴就會滔滔不絕,亂說話。
其實,人越是到了中晚年,越是要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該說的話,不能說。不必說的話,不要說。毫無意義的話,更不要講。
道理是這個道理,但很多人都做不到。原因很簡單,說話是人之本能,一旦閉嘴不說話,人們就會覺得很難受。如此,就會說多錯多,得罪別人。
普通人,要花兩年的時間學說話,卻要花一輩子的時間學閉嘴。中年期,正是「學閉嘴」最好的時候。不得罪別人,也不干預別人的事兒,自然就能各相安好了。
中年的時候,之所以跟別人的關系處不好,就是因為我們的嘴巴太多了,得罪了別人都不知道,別人自然就會怨恨我們。
既然如此,守口如瓶,沉默是金,明哲保身才是真相。
03
人到五十要看心。
現代人到了五十歲,為什麼很難做到「知天達命」呢?因為人之心境不行,容易為了一點小事而大動肝火,缺乏了沉靜的智慧。
一代圣人王陽明認為: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意念,來指導我們前行。萬事萬物的根源,就在于人們的內心。心如何,行為如何,生活就如何。
我們常說「修身齊家」。修身的前提是什麼?毫無疑問,就是修心。年輕人做不到修心,是因為經歷不夠。中年人做不到修心,是因為靜不下來。
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太快了,物欲橫流的觀念也充斥在生活當中。受到這些節奏和觀念影響的人們,內心就會暴躁不堪,容易做出害人害己之事兒。
從今天開始,不妨堅持修心,從「靜心」開始做起。一心靜,春將至。一心靜,萬物生。靜心,不僅是養性的本質,還是長壽的關鍵。
04
人到六十要看耳。
孔子所說的「六十而耳順」,就是說一個人到了60歲,既要聽得進別人的話,也要敞開心扉,去接納這個世界。
說是這麼說,但做起來就比較困難了。首先,不少人都特別偏執,不會接受他人的建議和說法。那固執己見到最后,就會導致自身性情偏執,走了極端。
其次,老年人都認為,我經歷多年,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要多,那我為什麼要聽別人的話?就是這種我行我素的行為,不僅讓他們處不好跟家人的關系,還撞了南墻。
第三,人越老,不是越寬容,反而會越計較。特別是那些有點錢,有點地位的人,總是疑神疑鬼,疑心病多發,那他們就會活在滿是陰暗的日子當中。
人到晚年,我們所追求的,未必是所謂的房子和物質,而應該是充實的精神世界。無論生活發生了什麼,都坦然接受。無論現實如何,都樂觀應對。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樂觀點,總是好事。
05
寫到最后
無論是看嘴,還是看心,抑或是看耳,都是為了實現這一個目標——活得成熟。
真正的成熟,不是滿肚子陰謀詭計,也不是滿腦子消極的東西,而是讓自己的身心融入到自然,以及社會當中,做到老子所說的「和其光,同其塵」。
身處于壞的環境當中,就當做磨練自己的意志。身處于好的環境當中,要懂得抵制誘惑,切勿墮落。如此活下去,才會突破當下的桎梏,提高自身的境界。
每當談到精神和境界,很多人都不屑一顧,認為錢財才是最重要的。確實,金錢名利很重要,可它們都是世俗的東西,終究有消失不見的那一天。
物質,無法陪伴我們到老,唯有我們的心境、精神和意念,可以陪伴我們永存。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