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半導體設備領域,美國、日本和荷蘭的ASML,占了全球90%的市場份額,處于絕對的統治地位。
也正因為如此,所以今年美國聯手日本,以及荷蘭,一起推出了針對中國的半導體禁令,對中國芯片產業進行「圍欄政策」,目前這些禁令已經全部開始執行。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應該怎麼辦?有且只有一個正確的方法,再就是努力發展國產供應鏈,使用國產芯片設備,對美國、日本以及asml的設備進行替代。
事實上,過去這些年國內一直就是這麼干的,只是以前因為沒有外部的壓力,這個國產替代的步子走得比較慢,但最近兩年,因為外部的自產國產替代的步伐邁得越來越快。
數據顯示2020年時,國內芯片設備的國產替代率還不到20%,也就是說另外的至少80%以上是從國外進口的。
但是,近日知名機構ICInsight公布了一項數據,顯示了最近2年,國產半導體設備自給率進步神速,呈現翻倍式增長。
按照ICInsight的數據,目前中國大陸超過40%的芯片制造設備是國產的,ICInsight表示,在大量研發投資和政府支持的推動下,這一增長在短短兩年內翻了一番,增長率超過100%。
特別是在物理氣相沉積(PVD)和氧化設備等特定領域,國產化的比率已超過50%以上了。
為什麼國產半導體設備增長這麼快呢,在我看來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1、大量研發投資。我們知道芯片供應鏈,都是高門檻、長周期、高投入、高端技術人才密集的行業,而這種行業想要進步,沒有大量的資金投入是不可能的,而這幾年國內對這些大量投資,同時這些企業,也是將大量的資金投入研發,所以取得了成績。
2、政府及行業的支持。這幾年因為外部環境的因素,政府及各行業,對國產芯片供應鏈的支持,大家是能夠看得到的,而這種支持也能轉化為技術推動力。
3、外部形勢的緊張。以前國內的晶圓企業,能夠順利的從國外采購到先進的、穩定的半導體設備時,是很難選擇相對不那麼成熟的國產設備的。
但這幾年不一樣了,美國不斷的執行各種禁令,將眾多的企業拉入了黑名單,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國內的芯片企業,可以說人人自危,不得不準備更多的方案,選擇國產供應鏈。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國產設備自給率的提升,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格局,都會發生變化。一旦中國在先進制成的半導體設備上有了突破,那麼美國,日本荷蘭就再也扛不住我們的脖子了。
當然ICInsight也表示,雖然整個半導體設備自給率超過40%,但光刻設備在中國的國產化率僅為個位數,沒達到10%,估計光刻設備是所有國產設備中最為落后的了,急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