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村里有一個上小學四年級的孩子被全村的小朋友排擠了,沒人愿意跟他玩,背后也在指指點點,原因就是孩子的父母沒讓他參加學校的課后延時課。
鎮上的課后延時就是在下午5點放學之后,額外給孩子們安排的三個小時左右的學習時間,有的是用來做作業,有的則是老師講正常的課。
村里這個孩子之所以被父母取消了課后延時,主要是因為家中老人視力不好,晚上沒法接送孩子,再加上家里負擔重,孩子的成績也很一般,就覺得這筆費用沒必要交。
這件事情,在村里引發了熱議。
有的覺得課后延時還是必須參加,畢竟老師也會講課,擔心跟不上,而有的家長則覺得,課后延時就是學校在變相收費,壓根沒上課,就是孩子自習,沒必要。
作為家長,你站哪一邊?
為什麼家長支持孩子參加課后延時服務呢?
課后延時服務,也是近幾年推出來的一項新的政策,是在下午放學后,由學校或其他機構組織提供的額外學習時間,希望讓孩子多學一點,給家長減輕負擔。
1、大勢所趨
大家都參加了,就我家一個孩子不參加,說不過去,也很容易被別人排擠。
這種現象就是隨大流,有些延時服務是學校強制要求的,班上如果有60個學生,可能58個都參加了,只有那麼一兩個不參加,到點了就會走出教室,會顯得很另類。
這種情況下,家長就只能夠讓孩子參加課后延時了。
2、減輕家長負擔
很多家長都是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孩子,不可能全職在家接送,所以,對孩子的接送問題也是他們相當頭疼的問題。
有了課后延時服務,家長們可以安心工作,吃完晚飯,再慢悠悠的去接孩子,真的不要太幸福。
3、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我家孩子的作業基本上都是在課后延時的時間做完的,回到家,還能看看自己喜歡的動漫,吃個宵夜,10:00不到就能上床睡覺。
不得不說,課后延時做作業或者學習比在家里更高效,也有更少的誘惑。
同時,孩子在課后延時服務中也能讓自己的課余生活變得更豐富,提高他們的社交能力。
比如,兒子的班上只要是語文的課后延時,就會安排他們看一些語文類型的電影或對應的教育欄目,讓孩子接受更多的新事物,開闊眼界,也能提升知識積累,一舉多得。
由此可見,課后延時服務雖是有些學校安排的,但對于孩子和家長都有著相當大的好處。
課后延時服務的三大弊端
凡事有利就有弊,課后延時服務也不例外。
雖然他能給孩子和家長帶來一定的便利和好處,但弊端也比較明顯。
1、增加經濟負擔
課后延時按月收費,雖然金額不高,但如果家里孩子比較多也是一筆不低的費用,無形當中就會增加家長的經濟負擔。
尤其是家中沒有父母,光靠老人支撐或者家中收入比較低的情況下,就捉襟見肘了。
2、自主學習時間比較少
這一點對于有自主學習習慣的孩子來說,就有比較大的影響了。
他們原本可以在放學后,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進行針對性的學習和練習,而有了學校的課后延時服務后,這一切就必須大打折扣了。
同時,放學后本來是屬于孩子的正常課外活動時間,卻也被課后延時所占據了,孩子減少了更多鍛煉自己接觸外界的機會。
3、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
學校的課后延時服務大多還是以學習和自習為主,不可能像課外活動那樣豐富和人性化,這也就造成了學生的意見不一。
有的以學習為主的孩子會覺得非常好,而有些喜歡新奇貪玩的孩子,就覺得比較呆板,不愿意參加,這也會給家長的選擇上造成困擾。
由此可見,課后延時服務可能會增加家長的負擔,影響孩子自主學習的時間,課外活動減少,也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家長應該要客觀看待對于課后延時服務。
家長和孩子應該如何理性對待?
雖說課后延時服務是老師要求的,但也不是硬性指標,家長和學生還是應該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來進行選擇。
1、明確需求
比如家長下班時間比較晚,孩子無人照顧,學習上也沒有人指導,那麼在孩子愿意的情況下,可以參加學校的課后延時服務。
這里有2點要注意。
第一,尊重孩子的意愿
家長一定要盡可能地多和孩子溝通,得到孩子的允許后,再作決定,同時,也要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孩子約束和指導,不要讓孩子覺得延時服務,想去就去。
第二,不要因為外界的眼光或其他人的決定來影響自己,畢竟,適合自己孩子的才是最重要的。
2、知悉內容多溝通
我常常會問兒子他們延時服務都做些什麼,孩子會告訴我,有時是寫作業,自習,老師會點評,有時會講課,有時會看一些宗教教育之類的片子。
這類內容確實非常符合我對孩子的希望和需求,家長只有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課后延時中做些什麼,才能做到心中有數。
針對這些內容,家長也可以多和孩子溝通了解他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方便向老師反饋,及時調整,真正幫助孩子學習和成長。
3、注重靈活性
靈活不是逃避,也不是生搬硬套,如果課后延時的內容明顯和孩子的能力和需求不匹配,或者在客觀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這些都可以讓孩子對課后延時服務進行靈活選擇。
孩子的成長本就任重道遠,沒有捷徑可走。
作為家長,對于學校的課后延時服務,是否有參加的必要,并不取決于別人怎麼看怎麼做,關鍵在于是否適合自家孩子,自己是否能做到明確需求的情況下,了解服務內容,更能和孩子及家長保持充分的溝通和反饋機制。
只有這樣,才能清晰地做好選擇,真正地幫助孩子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