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聽著米津玄師唱的片尾曲《地球儀》,拭去眼角的淚珠,我刻意回頭看了看全場的觀眾。在片尾曲剛播放不久,有兩對青年情侶手牽手走出影院。然后,聽見兩人輕聲的日語交談。然后,一名馬來婦女扶著男孩的背從階梯下來。這部宮崎駿的動畫電影《蒼鷺與少年》(The Boy and the Heron)被列為PG-13級,說是部分內容有暴力、流血和抽煙畫面。星期天的下午,15名觀眾,我趕在兩次飛行的間隙來觀看,想它在亞洲一些地區的票房成績,這里或許是例外吧。
如果只想消磨時間,找娛樂歡快,視聽沖擊,《蒼鷺與少年》不是優先的選項。電影的日文片名取自吉野源三郎1937年的小說《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小說講述15歲的本田潤一和舅舅(一般錯以為是叔父)關于人際關系、貧窮社會、自然科學等等的對話思辨,指向少年成長過程中孕育的人生價值觀。
真人的轉變,正是綽號「小哥白尼」的本田潤一從舅舅那里得到的成長意識:小孩子都是像托勒密主張的「地心說」(天動說)一樣,認為自己像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人事物都是繞著自己運行,以自己的喜怒哀樂為依歸。
真人在學校受到排擠和霸凌,受了一點皮肉傷,他回家途中拿石塊重擊自己的太陽穴,血流滿面地引起眾人緊張。有人認為這是真人的「叛逆」,我想這是「操控」(所以他後來說是「惡意」)。前一晚,真人看見晚歸的父親和后母卿卿我我(電影出現親吻聲),他憤怒父親早就淡去母親逝世的傷痛,而自己毫無生活樂趣的理由,作為報復,他傷害自己以獲得關注,也使得后母自責沒有好好照顧他。
讀了《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真人明白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地動說)道理,周邊的人事物相互圍繞影響,至于誰是核心的太陽?有待自己去探索。有人以為電影只在回顧過去二戰時期的日本,沒有思考「現在」和「未來」。其實,電影的時空設置不但勾起觀眾的歷史感,進入「下界」的真人最后見到主宰者曾舅公,兩次和曾舅公「交手」,打破巨石神話和用積木維持平衡的作法,是否暗諷聯合國的安全理事會?真人不愿意接收繼承曾舅公的「成就」,寧愿回到現實世界,是否代表新生代的態度?19世紀以來的世界格局和沉疴,可以當成「禮物」直接贈送給后人嗎?
新環境里有一只會說話的蒼鷺,告訴真人他的母親并沒有死,一再引發他的好奇心和挑釁他。在制造反擊蒼鷺的弓箭時,意外看見母親留給自己的遺物——吉野源三郎的小說《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流淚讀完小說,原本矜持壓抑的真人鼓起了前往怪塔尋找(解救)后母的勇氣。
2023年即將結束,「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的思考,歷久彌新。
牧真人和本田潤一都是在父親疏離/去世的情況下,由母系的舅舅/曾舅公啟迪和發現自我。真人的母親去世以后,他隨父親移居到母親的老家,得知父親娶了母親的妹妹,并且自己即將有個新生的弟弟或妹妹。本田潤一也是在父親去世之后搬家到郊區。空間和人際的變異,給予少年體悟人生的機會。
2023年即將結束,「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的思考,歷久彌新。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早已經是日本青少年文學經典,相對地,日本以外的觀眾恐怕會感到陌生和沉重,于是拿電影中的主人翁和關鍵角色為片名,突顯二者的依存和對立狀態。
一些影評已經揭示《蒼鷺與少年》和宮崎駿以往作品的關聯現象,包括人物形貌、繪畫風格、反戰思想,還有半自傳性質等等。
Susan Napier(蘇珊·納皮爾)的書「Miyazaki World: A Life in Art」(《宮崎駿世界:藝術生活》)也分析了宮崎駿作品的豐富想象力和人文關懷。我想談談被忽略的電影和吉野源三郎小說的關系。電影不只是借用小說的書名而已,小說是轉捩點,帶動了電影劇情,從主人翁牧真人讀了小說以后,開啟他的覺醒和異界之旅。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