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美。眾所周知,在季節交替的時候,往往早晚的溫度、濕氣等變化較大,對于小孩和一些體質較差的人來說,容易引起身體的不適。比如咳嗽、感冒、喉嚨有咳不完的痰,進而引起食欲不振,影響身體健康。
說到止咳化痰,很多人下意識就會想到甘草、川貝母、陳皮、天冬、皂莢等野生植物,它們在民間用法上,針對止咳化痰確實表現出了不錯的效果,在中醫上也深受重視。老輩人也喜歡煮一些涼茶,都說對身體有好處。
不過,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種農村野生植物,俗稱「化痰草」,化痰、平喘和止咳的效果非常不錯。另外,這種小草植物還是一種可食用野菜,因為營養價值高,又有「草中燕窩」的美譽。在一些農村地區,曾經把它當成一種益補佳品。
在農村,尤其是在3月份到清明節前后,有經驗的老人都會來尋找這種「化痰草」,因此,它又有「清明菜」的叫法。
他們的目的不是將其用于治病,而是食用。很多南方地區的老百姓會將新鮮采摘的「化痰草」,混著糯米蒸煮,制作成美味的小吃。
如果你們還不認識這種小草植物,那就太可惜了。它們一般都會成群生長,比如農村的田間地頭、河岸、荒草叢和山坡林地等,經常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該種「化痰草」在我國南方地區常見,食用歷史也比較悠久。
它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錯過可要再等上一年。因此想收獲到美味的「草中燕窩」,現在差不多就是黃金采收季了。成熟植株的高度一般只有10-30厘米,當成野菜食用,盡量不要摘取高于20厘米的,因為會影響口感。
它的莖部直立生長,分枝不多,有明顯溝壑,而且全株表面具有明顯的白柔毛,水分足,易掐斷。葉子互生、無葉柄,披針形態,葉長3-5厘米,葉寬不足1厘米,葉子邊緣具尖刺頭,但不扎手,形態也比較明顯。
現在正是它的花期,花開淡黃色、黃色,頭狀花序,枝頭往往有5-8朵花苞。「化痰草」植株雖矮小,但是成片的「化痰草」在這個季節卻格外顯眼。基本上到了夏季的七八月份,花朵凋落完畢進入果期,為卵圓形黑色蒴果。
除了廣為人知的食用價值,它曾經還是一種非常不錯的牧草,經常食用該種小草的家禽,肉質口感非常好。
在每年的清明節過后,當地人就不會再吃它了,但是有經驗的農民會割回家喂家禽家畜,營養價值很高。
而關于這種「化痰草」的入藥價值,自古以來就有很多說法。它最早被記載在《本草拾遺》一書中,在《別錄》中,則提到它「主痹寒熱,止咳」的價值。在《日華子本草》中提到它「調中益氣,除痰,去熱嗽」等。
在農村民間地區,對它的使用就更廣泛了。比如在《南京民間藥草》一書中,提到它「泡酒服,治筋骨痛」,這里則說明了用法和具體的功效。另外,在《江西民間草藥》中,則提到它「治咳嗽痰多、風寒感冒」,可加冰糖,水煎服。
而這種「化痰草」,十分難得。它的大名叫鼠曲草,別稱黃花曲草、田艾、鼠耳草、菠菠草等。農村的植物叫法越多,往往用處越多,也是不正文的規矩,能遇到鼠曲草,不妨摘一些吧。
備注:本文為科普文章,不構成醫藥建議,注意區別!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