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定是福建明溪人,世代務農,為人沉勇,喜游俠,鄉里皆畏服。應募從軍,累立戰功。抵御并擊退天完紅巾軍,授福建行省參政。因時乘勢,占據福建八郡,儼然為一方諸侯。
朱元璋命將出兵入閩討伐,擊敗陳友定。陳友定兵敗勢窮,自盡未遂,被械送京師。
1368年,陳友定被朱元璋下令處死,時年40歲。
陳友定出身行伍,目不知書。父子死義完節,時人稱為元朝忠臣。
徐壽輝(右)
徐壽輝是湖北羅田人,出身賣布,與鄒普勝利用白蓮教,在蘄州起義,亦稱紅巾軍。攻取蘄水,立國稱帝,國號天完。以「摧富益貧」為口號,縱橫大江南北,擁兵百萬。
由于兵力分散,遭元軍進攻,蘄水失陷,徐壽輝轉戰贛、湘、川、陜,重新建都于漢陽。于時丞相倪文俊獨攬大權,陰謀篡位,謀泄事敗逃亡,被陳友諒捕殺。自此陳友諒兼并其部,任平章政事,功高位重,威震其主,挾奉徐壽輝至江州,自稱漢王。
1360年,徐壽輝被陳友諒遣人刺殺于采石,終年41歲。
陳友諒(右)
陳友諒是湖北仙桃人,出身漁家,曾為縣吏,參加天完紅巾軍,累功遷元帥。天完丞相俊文俊跋扈不臣,圖謀不軌,陳友諒殺倪文俊,并其軍,稱平章政事,專權征討。連克江西、安徽、福建諸地,誅殺徐壽輝左右部屬,挾奉徐壽輝至江州,自稱漢王。次年殺徐壽輝于采石,自立為帝,國號大漢。
友諒以驍鷙之姿,淹有江、楚,控扼上流,地險兵強,幾有天下之半,遂有逐鹿天下之志,與朱元璋兵戎相見。
然性雄猜,好以權木馭眾,前后在龍灣、江州、數次交鋒, 由于部屬紛紛倒戈,屢戰屢敗,最后孤注一擲,起傾國之兵60萬,進攻南昌受阻,在鄱陽湖之戰中,中箭陣亡,時年44歲。
張士誠〈中)
張士誠是江蘇大豐人,泛舟販鹽為業。少有膂力,負氣任俠。兄弟四人及壯士共18人殺鹽警丘義,揭竿而起,起兵反元。克泰州、攻興化、下高郵,自稱誠王,建立大周。出兵奪取平江,改為隆平府,以此為都城。
朱元璋已定集慶,雙方兵戎相見,張士誠兵敗勢窮,投降元朝,受封太尉。乘北方紅巾軍失敗,朱元璋、陳友諒大戰之時,開疆拓境,擁兵數十萬。襲擊紅巾軍韓宋都城安豐,自稱吳王,不再稱臣于大都。
張士誠為人,外遲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實無遠圖。
內懷懦弱,坐失良機。朱元璋平定陳友諒,以灼徐達、常遇春東征張士誠。張士誠兵敗勢窮,自盡未遂,被押至應天,當夜自縊而死,時年46歲。
明玉珍是湖北廣水人,徐壽輝部將,歷任征虜大元帥、隴蜀行省右丞,征戰巴蜀。陳友諒殺徐壽輝自立為帝。明玉珍自稱隴蜀王,乘勢割據一隅,在部眾擁戴下,即皇帝位,國號大夏,定都重慶。
1366年明玉珍病逝,在位6年,享年38歲。
明玉珍素無遠略,然性節儉,頗好學,折節下士,有偏安之令規,霸者之高烈。
圖片來自網絡!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